第05版:秦巴文旅

古道写新景 农旅开山门

——汉阴县双河口镇农旅融合发展纪实

















记者 吴苏 通讯员 李轶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汉阴县城北部的双河口镇,连片的猕猴桃已是枝蔓丛生,千亩稻田绿浪滚滚,宽阔的产业路通往联排房屋,鸡鸣犬吠,蛙声阵阵,嬉闹着的孩子与老人的笑颜一道,组成靓丽的乡村美景。

因地处楼房河、梨树河两河交汇处而得名的双河口镇,东与汉阴县铁佛寺镇接壤,南与龙垭镇为邻,西观音河镇,北接宁陕县龙王乡,距汉阴县城7.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双河口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强镇、文化靓镇”的战略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以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以担当实干创新双河口发展,利用优良的生态禀赋大力发展农旅产业,持续推行“镇园产业联盟”模式,脱贫成效十分显著。截至目前,全镇形成了以蚕桑、猕猴桃、中药材为主导长效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和林果产业为中线产业、果蔬种植为短线产业的生态发展路线。

同时该镇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禀赋,全面挖掘红色文化、驿站文化和农耕文化,先后完成了老街修复和石板铺设、新街房屋仿古包装,新建了古镇大门、游客接待中心、景观桥、陕南抗日第一军纪念馆、古镇戏楼、观景长廊、星级公厕等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使双河口镇成为汉阴北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名镇。

回望漫漫脱贫路,双河口镇党委、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两开花,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带领全镇百姓过上了致富兴业的好日子。

布局绿色产业,转换生态价值

脱贫攻坚建档立卡之处,双河口镇党委、政府便有了清晰的定位,那就是以旅游为形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形成品牌业态。通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优良生态禀赋的同时,打造旅游景区景点,撬动三产融合,生发出丰富的业态形式和多元的产业主体,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产业大循环在乡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为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产业协调并进,双河口镇党委、政府持续推行“镇园产业联盟”模式,2019年签署镇园产业联盟协议16个,山林经济、特色种养等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镇建大棚发展蔬菜大棚70余亩,发展养鸡3.6万羽、养猪1.2万头,建成养蜂基地4个,种植金银花、白术、党参等中药材1300余亩,完成核桃园低产园改造1100亩,建成市级核桃园区1个。同时按照“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动员贫困户带资入社1021户,通过民主决策方式确定了“蚕桑、猕猴桃、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采取“订单农业”“产业托管”等多种模式,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时期,双河口镇持续以产业兴旺为根本,以村农业农村合作社为承载,以农户为主体,于2020年新建标准化猕猴桃产业园1000亩,蚕桑600亩,中药材500亩以上,持续抓好已建猕猴桃、蚕桑、中药材、李子、核桃、花椒等产业园日常管理工作和水稻、油菜、玉米等传统粮油生产,让农产品变商品,积极鼓励农户发展订单农业,调优产业结构,初步实现“农业+”的发展态势,推动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新业态跟着农业同步走。

提起双河口镇近年来推进产业扶贫,确保群众稳定脱贫的林林总总,镇党委书记孙延无不感慨地说道:“脱贫攻坚,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选好了,农民致富就有希望。我们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本底,依托水稻、蔬果产业园区,打造“旅游休闲、山水文化、产业互动”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公园,实行基地变园区、园区变景区的自然格局,积极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双河口镇的村民都能够持续致富,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基础。”

打造休闲胜地,提升文旅品牌

2013年,双河口镇被评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后,镇党委政府便按照汉阴县旅游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双河口镇实际和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需要,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着眼长远,加快景区建设,使分散的景点成线、成片,聚集形成整体优势。先后完成了老街修复和石板铺设、新街房屋仿古包装,新建了古镇大门、游客接待中心、景观桥、陕南抗日第一军纪念馆、古镇戏楼、观景长廊、星级公厕等设施,完善了古镇商业配套项目;汉阴至双河口古镇二级旅游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景区交通便利。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文物古迹,修复古民居2000余平方米,完成双溪寺修缮工程。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引进文化旅游公司,探索古镇资源市场化运营;积极举办各类大型活动,为古镇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今年 4月3日,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安康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双河口古镇景区被正式批准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经过7年的建设发展,古镇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双河口镇将以此为契机,以双河口古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授牌命名为新契机,重点围绕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坚定不移走旅游发展市场化运行道路;不断加大古镇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强化旅游管理服务,丰富古镇文化旅游内涵,全面提升古镇景区的品质和知名度。同时以古镇为核心、青泥河沿线三柳、凤柳为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楼房河沿线探寻“子午栈道”,挖掘子午文化;梨树河沿线以保护革命烈士墓为重点,挖掘红色文化;以兴春钟家院子、三柳谢家院子,黄土岗黄家院子等古院落保护和钟氏家训为重点,大力挖掘家风文化,从而形成以“石板文化、子午文化、红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丰富双河口古镇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服务品牌。

而随着乡村旅居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双河口镇的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共享民居、民宿等形式也成为村民致富兴业的又一渠道,相关业态在农业层面得以延伸和拓展。很多游客来了之后,除了体验乡村美景,感受农家慢生活外,离开的时候大多都会购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由农产品销售又可反向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农业与旅游业在双河口镇成了相辅相成、促进共融的关系,新业态构筑了新品牌,古镇也在农业、文化的加持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在全镇凝神聚力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奋力鏖战之际,成功告别贫困的双河口镇,不仅让群众有了长效致富的产业、开辟出了旅游富民的新路子,其在人居环境整治、民生项目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干部作风强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项目建设发展方面,围绕“旅游兴镇”布局,汉双二级公路、古镇旅游服务中心、古镇过境路改造、三柳村污水处理项目、政府机关院场改造,龙垭社区工厂、幸和社区工厂、农村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镇便民服务中心大楼、龙垭集中污水厂项目、社区工厂配套项目等有序推进,集镇框架结构进一步拉大,面貌进一步改观,态势稳步向好。

人居环境方面,以“生态立镇”为抓手,完成绿化 面积4200亩,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认真推行河(湖)长制,加强青泥河、楼房河、梨树河等重点流域水源地保护。突出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狠抓在建工地、重点区域扬尘治理,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环保专项整治,滥挖乱采、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加强。

民生方面,双河口镇坚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持续加大民生和社会保障投入,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社保体系等社会服务,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文化事业不断开花结果,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率达100%,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汇民活动40余场次。以深化平安建设、提升“两率一度”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和载体,积极化解信访矛盾纠纷,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安全生产大整治工作,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时致力自身建设,持续优化作风效能。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严格管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规范便民服务管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完善报账审签、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制度,机关管理更加规范。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衔接后脱贫时代的关键时期,双河口镇从多个方面审视脱贫工作,巩固脱贫成效,把产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把生态旅游、红色文化转换为保障群众长效致富的重要手段,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不断加快均衡治理体系的构建,让镇村达到生态美、产业旺、人民富的目标,全镇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

本版图片①⑤⑥⑦⑧张思成/摄

②③④双河口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