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女作家驻村扶贫记


扶贫干部田间地头发展产业忙。



黄振琼深入贫困户家嘘寒问暖。


□ 记者 梁真鹏

最近,一条捷报像长着翅膀的报喜鸟一样从遥远的北京传来,旬阳文联70后女作家黄振琼在城关镇龙王庙村驻村扶贫的故事迅速成了“网红”!

这一切源于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贫瘠的土地,把留守老人当父母,把村里的产业当作自家的产业抓,把智障孩子当自己的娃,用细腻的感情温暖着贫困百姓。3年驻村,她写下了20万字的驻村日记,她写的征文《我和他们的忘年交》获全国扶贫主题征文一等奖,为陕西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者。《安康日报》在10月17日一版刊发了获奖消息,在三版转载了获奖散文,一时祝贺恭喜致敬之声不绝于耳。市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局原局长钟庆明读完全文后,特意撰写了2000多字的评论《感人至深的“忘年交”》, 褒奖这位素昧平生的驻村扶贫作家的美文。随之,中省市各路媒体接踵而至,聚焦作家深入扶贫一线,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提起三年前开始驻村的情景,黄振琼觉得仍历历在目:那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刚上班,县文联主席魏连新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全县每个单位要下派干部抓好驻村帮扶工作。文联2名干部中,她最年轻,于是她义不容辞地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当天下午主席送她到村,并在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召开会议,从下午三点一直开到晚上十点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振琼已经成了一名临时驻村工作队员,同时接受了第一份任务,起草翌日就要印发的《告知书》。那晚回到家已经11点,煮了一包方便面,赶紧打开电脑,写告知书,要不明天拿什么交差呢?

没有预料、没有过渡、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仓促开启驻村生活模式,突然得有些措手不及,连黄振琼自己都觉得很恍惚,好像在梦中似的。

最初村委会不具备吃住条件,村里留守的也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不忍心给他们增添麻烦,所以,黄振琼常常早上在家吃一顿饭管一天。后来,她的背包里,时常装着干粮。一个多月后,镇上分管脱贫攻坚的领导曹忠生委员,迅速想办法,解决了伙食、住宿等一系列问题,大家的驻村生活,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尽管被吃住困扰着,但她很快就调整心态,转换角色,严格遵守驻村扶贫要求,按既定时间节点,跟大家一起到组进院、入户座谈、摸底调查、填写资料,召开初评会、入户摸底会、再讨论评判会、党员和群众代表会、院落会、小组会、村民大会,每天翻山越岭、风尘仆仆、披星戴月,迅速投入到数据清洗阶段的工作中,伴着艰辛劳累,听着各方声音,对这方水土这方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黄振琼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需要关照的女作家或者女同志:别人能熬的夜,她也能熬;别人能翻的山,她也能翻;别人能顶的烈日,她也能顶;别人能吃的苦,她也能吃——一个看得见的自己,与另一个看不见的自己,在无声地抗衡着、较量着、说服着、妥协着。这个过程里,她更是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我能不能胜任驻村工作?能不能发挥特长,做得更好一些?能不能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所驻村决定把种植拐枣作为长效产业来发展时,因为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她和队友们一起,从前期宣传动员,到督促挖窝、发苗、栽种、管护等等,紧紧跟进,步步推动,给在家人员做工作,又发动他们给家人、邻居做工作;不在家的就通过电话联系,反复讲解政策,取得支持、达成共识,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在督促验收挖窝的环节,每块地都要跑一趟自己去检视,从这道山梁爬到另一道山梁,饿了就上树摘个柿子充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建成拐枣园1500亩,建园面积位居城关镇之首。

在县级包联领导的重视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六组开展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作队和村委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那里。酷暑烈日中她和队友们一呆就是一整天,召集会议统一思想,宣传动员;逐户丈量拍照,留存资料;拆烂腾退,转移电杆;圈厕外迁,重寻新址,等等。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参与到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的细枝末节中,见证了一个破烂落后村落的华丽转身,与一些村风民俗从外到内的精神蜕变。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黄振琼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个相对偏远之地淳朴的民风:有给香蕉吃、递酸奶喝的;有硬堵着让尝刚出锅的油馍的;有接到门前去摘枇杷的;组长媳妇是个从早进地、晚上才回家做饭的特别勤快的人,只要看工作队来了,就放下地里的活,赶紧回家准备饭;有个老姨,才做手术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硬是悄悄炒了一桌子菜,留大家吃顿饭……村民的真诚和善、热情好客、知恩图报、勤劳友好、坚韧顽强,和老人们的孤寂落寞,深深地感化着她、打动着她。而黄振琼的友善随和,也赢得老人们的亲近,都亲切地喊她女娃儿,见面是一幅很欢喜很开心的景象,她很有耐心地倾听着,听他们拉着家长里短、倾诉着烦忧、叹息着病痛。在感受到亲近与温暖的同时,也嘘唏着他们晚景的孤独寂寞,她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每离开,她的心都是沉甸甸的,总是把老人们无意流露出来的心思和愿望,悄悄捡拾起来,然后,回城进超市,目光就在或硬或软、或咸或甜的包包点点上停留,还会到药店和其它货架去找寻,她的举手之劳,也许能给老人们一丝温暖和慰藉吧。

那天,村支书李慧聪从六组走访回来,转述了和一位老姨的见面情景。

老姨问她:那个驻村女娃咋好长时间没来了?是不到别处去了?你是不是有事找她?李书记反问。

我要给她两升包谷糁糁,她说过她不要,但我还是要给她。老人比出两根手指,语气很坚决。

你为啥要给她糁糁?

那女娃给我送了一大包吃的,还不让我跟别人说。我又没有啥好东西给人家的,今年包谷长得好,就给她两升糁糁……

听了村支书的转述,黄振琼心里波涛起伏。她为老人的情长、硬气而感动。那阿姨曾说肚子疼,不想吃东西,她就给买了胃药和各样小吃,换个口味。虽然也给其他老人带的有,但她还是叮嘱,不要说出去。没想到老姨像个顽童一样,给村支书说了,黄振琼就像内心的秘密被人窥见了一样,不自在。

她开始更多地关注并有意走近留守老人群体,关注他们叶落知秋的精神世界,有时多绕一段路,就是为了去看他们一眼,送去几句问候、几声逗笑,带去波澜和惊喜。特别是面对一个个破旧荒凉、近乎遗弃的院子时,她总会驻足,甚至假设,如果自己有能力,就盖一个大院子,把这些孤独的老人们统统接进去,让他们共享群聚生活,不再寂寞,让笑容一直绽放在幸福的脸上。

今年胡蜂很猖狂,蛰了不少人。每听一起事故,黄振琼就很揪心。她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预防方法,想当然地,买了数十瓶风油精,遇到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就悄悄塞给他们一瓶,并提醒村民注意安全。

她的包联户梁安阳21岁了,有智力障碍,母亲早己去世,父亲外出务工,把他一人留在家里。黄振琼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的吃穿操心,每隔几天,就会给他送去蔬菜和吃食,并提醒他换衣洗澡。过去内向、不说话的梁安阳,变得活泼起来,知道开口交流了,现在几乎每天都来村委会,见个面、说几句话、一起吃点儿零食,似乎成了习惯。有人问:又来看你黄姨了?孩子眼露欢喜,羞涩地笑着。

三年来,奔走在美丽沉寂的乡村,在看到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带来实惠的同时,她也不断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一些让人纠结的景象,“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譬如面对“等靠要、缠闹访”现象时,她有种喘不过气的窒息感,心里堵得慌,常常被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的灰暗情绪所笼罩。后来,随着新民风建设、道德评议和移风易俗等工作的推进,真正解决了“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瓶颈问题,她顿时感到无比欢欣鼓舞,视线豁地明朗起来。当村上装起了大广播,镇上包联领导曹委员创意策划开办“新民风广播讲堂”后,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她。于是,她既是采写员,又是播音员,围绕“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诚孝俭勤和”、健康教育宣传、环境综合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开展专题讲播,把相关政策、感受、认识和思考,与村民朋友分享,隔空交流。回荡在一沟两坡的喇叭声,为宣传政策、改善包联村向善向好的村风民风,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黄振琼和队友们竭尽全力完成各阶段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自身潜能,为脱贫攻坚、为村域形象及对外影响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能更好提升自己、促进创作?她继续保持记日记的习惯,在一天奔波劳累之余,就跟疲惫困乏抗衡,把当天见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无论将来有没有整理的价值,她首先从意志和习惯上战胜了自己。她关注村民精神风貌的转变,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写的30多篇新闻通讯报道,在省市报刊和网站发表刊载,对发挥典型和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宣传龙王庙村、树立村民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领作用。

黄振琼觉得自己很庆幸,一路走来,总有关爱呵护自己的指路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源源不断输送给她前行的动力。自从前年县文联主席把她留在村上起,就没有停止过对她的鼓励,不仅在生活上给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便利,还给她讲很多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而创作出好作品的事例;给她讲,通过农村工作生活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与经验的好作家;给她讲,驻村虽然辛苦,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但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中因为自己没有缺席,因而生命会更加丰盈;城关镇党委书记周优存到村检查工作,对她驻村工作日志、广播稿中可圈可点的地方,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联村的镇党委委员曹忠生,是位极具担当精神和责任心的人,他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平时总是从工作谋划、接人待物、解决问题策略、树立团队精气神、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等方面,教方法,指点迷津,使工作队和村干部每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县脱贫办副主任丁平平知道黄振琼驻村后,多次勉励她发挥特长,珍惜机遇,围绕脱贫攻坚题材,写什么、怎么写,提醒她眼光和笔触不能仅仅停留在所驻村,而是要辐射到邻村,乃至更广阔范围。她还记得今年6月初,丁平平发来的链接,是由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扶贫》杂志社、《民生周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我的驻村故事”征文活动启示,并留言“好好下功夫,争取拿奖。”她就想,能不能拿奖由不得自己,反正重在参与呗。于是,写了一篇,忍不住又写了第二篇,正当要投稿时,丁平平又俏皮留言:“不要急,你要用尽全力,使劲儿,这是全国性的征文噢!”现在回想起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点滴细节,黄振琼觉得心里暖暖的。

得知获奖消息的那天,雨后初晴,她和队友们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正在查看六组—七组产业扶贫路线,寻找没有路迹的路。站在高山顶上,打开朋友发来的链接,她的作品《我和他们的忘年交》获得了一等奖?!她不相信是真的。她轻轻舒了一口气,如果是真的,也算是对三年驻村生活、对关心关爱鼓励自己的领导和亲朋,一个小小的交待吧。

在那久无人扰、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荒野,随处都是色泽明丽、恣意怒放的野花,黄振琼采摘了一大把,映亮了眼眸。一低头,看见裤腿上,密密麻麻绣满了小刺球,尝试去扯掉,竟然粘得那么紧、那么紧,单手难以剥离。鞋子也被厚厚的泥巴挟裹,每迈一步,都要使出很大的力气。看见鞋子成了这般模样,她突然想起小时候,穿鞋很费,凉鞋耳子总是断,母亲就用烧红的铁丝给粘连……如今不用粘了,80岁的母亲也粘不了了,今年就因为摔跤和腿疼,接连住了四次院,老爸因为高血压和视力模糊,也成了医院的常客。黄振琼从家人微信群里看到这些消息时,眼泪总是不自觉地落下来,像是理不足、气不壮似的,不敢说太多的话。她就想,如果下个周末让休息,一定把父母接过来吃顿饭。

只分了一会儿神,队友们就前进了老远。她紧追慢赶,不能掉队,路远且艰,只能努力一直向前。她发觉诗意不仅因为有了远方,而是因为有着能感到诗意的一颗扶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