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秦巴·旅事

追寻将军足迹 传承红色文化


■ 曾发高 黄舟山

汉阴县政协,结合汉阴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三个三”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作为新一届政协文史工作的重点。已先后完成了《沈启贤将军专辑》和《杨弃将军专辑》的编纂出版。为尽快完成好《何振亚将军专辑》的征编,汉阴县政协主席史正林先后五次派出副主席王生林、符清野率史料征集组,专程赴北京、辽宁等地搜集有关何振亚将军战斗、工作和生活的史料,真正发挥鉴效先贤、启迪后人的存史资政作用。

何将军故居位于汉阴县龙王乡(1956年划归宁陕县龙王镇管辖)绿烟村三组何家院子,房屋座北朝南,周围全是耕地。而唯独依稀可见的,何继周那间书房的残恒断壁了。

军部旧址是唯一保存尚好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位于龙王街,座南朝北,座落于现龙王镇镇政府对面,周围为民房和镇机关属地,南面紧靠关铁(关口一铁炉坝)公路,距县城49公里,现在来看,交通还算方便。

据史料记载,1936年8月13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何振亚等一批汉阴籍优秀将领的组织领导下,在荆河村刘家大院宣布成立。这是陕南唯一走出的一支革命军队,它在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等地建立起了陕南人民心中的一座历史丰碑,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进一步征集到《汉阴文史资料》(何振亚将军专辑)的“三亲”史料,符主席率史料征集人员,七月中旬,又到何将军曾经战斗、生活、工作过的北京市朝阳、新城、海淀区等地,收集、征集、搜集、抢救史料,一行人每到一处,或与将军亲属座谈、或亲自到事件发生地挖掘探访,想方设法、多方寻找人物史脉。通过近一周的北京之行,虽然曲折艰辛,但终归搜集征集到了五六万字的文字史料和十分珍贵的图片、影像以及非常难得的现存实物,为编辑出版该专辑,找到了十分珍贵的一手史料。

在辽宁期间,王生林一行深入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改制后所在的武警部队117师349团,参观了部队连、师史馆,并与部队首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何将军是从汉阴走出的三位共和国将军之一,他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不屈不挠追求革命信念,戎马一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是汉阴人民的骄傲,也是他所在部队的光荣。

通过这次沈阳、盘绵、凌海等驻军部队的实地观看,史料征集组人员,才真正了解到何振亚将军当年所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即后来的117师349团所在的原一、二、六连,于1996年10月改编为现在的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第一机动支队(一连即现在的某部防暴装甲车第一中队、二连即五大队十七中队、六连即三大队十一中队),才真正对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发展壮大和光辉历程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还抢救性地发现了何将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诸多史料照片,这无凝也填补了汉阴县政协文史工作的诸多历史空白。

此次京津之行,史料征集组除跟何将军的长子女何连滨、何晓绵进行了访谈,又经多方联系,几经周折十分难得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拜见了年过九旬的将军夫人马伦女士,在与她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们又了解收获到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口述“三亲”史料和几十张珍贵照片及难能可贵的几篇文字史料。

何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从陕南游击纵队到创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找到党的领导编入红十五军团到北上抗日,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军历程,何将军从学生时代起就有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特别是当他进入军营,首先热衷于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而当他有机会与红军接触后,他便认定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何将军正是怀着这样一颗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