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大观

巨 变

——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 曾德强

3.脚上蹚出致富路

“紫阳模式”促进了较高质量就业,带动1.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增收,为贫困人口创造了一条风险低、脱贫快的路子。紫阳人开办在全国各地的近8000家修脚店,工作环境都在室内,不像矿井、建筑工地务工出苦力,彻底消除了伤病残威胁之虞。从事修脚行业的人数超过3万人,2020年实现产值80亿元,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年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近千人。不少贫困人口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建房、三年买车”的目标。

郑远元老家所在的“修脚第一村”——铁佛村,9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都在外从事修脚行业,创造了巨大财富,存款100万元以上的修脚“小老板”200多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建起小洋楼或在城里买房定居的务工者、小老板姑且不说,全村仅小轿车就有200多辆。春节的村口,“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小轿车排成长龙,煞是壮观。要知道,此前,这里很多村民都是贫困户,连自行车也买不起呢!

前边提到的余开成,是紫阳县洞河镇香炉村人,初中学历,原来缺乏致富技能,曾经在外漂泊,因打架斗殴被判刑入狱,找不到合适的伴侣。2014年秋参加紫阳县第8期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后,进入远元集团西安市场直营店当修脚师。上岗后不到三个月升任为凤城一路直营店店长。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派到上海开拓市场,2015年11月被提拔为上海市区经理。他在店长岗位上每月工资都在8000元以上,最高达到10000元。2017年年收入达到250万元。

紫阳县城关镇天星村村民王华银,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身有残疾,走路明显腿瘸,家境贫寒,与年迈母亲相依为命,孑然一身,2014年春参加紫阳县第1期修脚师培训班之前,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培训结业后,进入远元集团西安金泰直营店任修脚师。由于他为人诚实热情,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两年多后具备了治疗脚病的功夫,主要做治疗脚病的技术工作,每月工资都在6000元以上。过去熟知他的人现在见到他,都说“变了一个人”。

“如果有人问你:人没了腿还能向前奔跑吗?我想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你:只要给一双翅膀,即使没有了腿,也一样可以自由飞翔!”这是饶和成2020年1月在“紫阳县修脚产业技能脱贫暨远元集团脱贫攻坚工作会”上激动演讲的开头语。34岁的他是紫阳县一个寒门子弟,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弟俩拉扯大。2015年,饶和成右腿因病截肢。由于腿残,找工作屡屡被拒。经过培训,他成为远元集团广西分公司某店员工,2019年平均月工资达到7000元以上。他由此看到了一个残疾人的价值,信心满满,不仅把外债还了一半,而且让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技能扶贫模式,打造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截止2020年底,紫阳人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企业或者公开使用门头品牌的有130多家。主要企业有陕西郑远元修脚保健服务集团公司、陕西护康修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吴氏修脚保健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富足源修脚服务公司、广州市益足健修脚连锁有限公司、重庆市柒星修脚服务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主要品牌有郑远元、护康、创新足、吴氏、富足源、满足里、驿足康、拾加壹、紫康、永杰、大众等。至2019年底,仅远元集团店面达6241家,从业人数达56169人,营业收入达76.1亿元。4年时间,这三项指标增长9倍左右,在全国多个贫困县区创办免费培训学校达19所。修脚业已经成为紫阳县解决城乡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与修脚服务配套的相关产业方兴未艾。远元集团、创新足公司分别创办了配套消治药品生产企业,上市产品50余款,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一次性修脚刀片生产企业也应运而生,年产刀片1亿只以上,产值3000余万元。部分企业针对修脚行业需求,陆续开发生产修脚技师工服、鞋垫袜子、艾草泡脚包、茶疗泡脚包等系列产品,目前都已初具规模。紫阳县华会实业有限公司瞄准泡脚药包的庞大市场,实施艾草种植加工项目。紫阳县早期劳务经济虽然已占到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但输出渠道单一,缺乏发展后劲。修脚产业的发展,真正为外向型发展打开了通道。

“紫阳修脚师”身怀“脚”技闯天下,成为全县引领劳动力培训、就业、脱贫的当家产业,以及产业经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成为膺冠全国就业品牌和就业脱贫的一面旗帜。

4.紫阳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2019年,“紫阳模式”火遍全国,技能扶贫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九三学社中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40多个县区借鉴推行这一模式,获得的荣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月26日,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研讨会在重庆召开,由紫阳县人社局报送的“修脚刀下断穷根、洗脚盆里溢财富”一文被列为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受到表彰,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由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的2018年“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到全国人社系统同志投来的200多个人社扶贫案例,最终通过案例初选、微信点赞、专家评审及社会扶贫效果等环节,评出20个“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紫阳入列其中。

4月25日,“第二届(2018)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在人民日报社隆重举行。由国务院扶贫办与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与中国扶贫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2018)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揭晓,紫阳县报送的《陕西紫阳:提升职业技能 实现稳定就业》被评为“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位列扶贫与扶志类之首。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基层一线帮扶干部、成功脱贫群众代表、积极践行扶贫事业的社会扶贫企业一同参会。报告会通过东西协作与定点扶贫、扶志与扶智、社会扶贫、最美人物、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六大类优秀案例代表演讲和视频展示等环节,为全社会提供优秀扶贫案例参考,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县委常委、副县长殷贵军代表紫阳县参加会议接受表彰。

5月15日,“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上公布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紫阳县报送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者摆脱贫困》被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共110个)。“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2018年5月23日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世界减贫成功实践。

驰誉中外的“紫阳模式”,是上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紫阳县干部群众尤其是县委、县政府及人社部门特别是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结果,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紫阳模式”是亘古未有的创新之举、中国故事,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脱贫攻坚之前,紫阳置县500余年以来,因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在国家级舞台上也没有亮相过几次,现在居然光荣地登上世界舞台!

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件!这是何其不易的成果、何其巨大的贡献啊!

“金钥匙”果然能打开财富之门

常言道:“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脱贫攻坚必须立足于贫困人口,既重“输血”更重“造血”,把增强贫困群众的技能作为快脱贫、不返贫的根本措施,使贫困人群有一门以上致富本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使扶贫工作更加有效,也更长效。

紫阳县通过技能培训,让修脚业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让群众通过网络把山货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且可坐在家里看“云”做生意;实现了让茶叶增值、蜜蜂生财、残疾人奋起......

初秋时节,暑气未消。天刚蒙蒙亮,蒿坪镇茶山就飘来时高时低的民歌小调。“七月采茶七月七,牛郎织女两夫妻……九月采茶是重阳,菊花造酒满缸香……”趁着清晨的凉意,茶农们已早早上山开始采摘秋茶。山上雾气缭绕,片片茶叶托着细碎的露珠,显得格外青翠,正应了古人所说的“秋茶垂露细”,这恰是制作红茶、白茶、茯茶的上好原料。

虽然紫阳茶歌中常唱“七月采茶”“八月采茶”“九月采茶”,但以前茶企和茶农只看重春茶,过了五月,茶山便静了,茶农也闲了。

夏秋茶鲜叶收购价格相对较低,茶农大多不愿采摘。2020年8月初,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在蒿坪镇蒿坪村茶叶机采技术培训现场,30余位茶农接受培训,技术员手把手教授茶农机采技术要点,旨在通过推广夏秋茶机械化采收技术,降低人工采摘劳动成本。且不说此前年年培训,仅这一年,类似的培训就在全县举办过8场,累计培训茶农400余人。据悉,每台采茶机每天可采鲜叶300斤,日采摘量是人工的5至8倍。

机采茶叶卖给谁?卖给以生产茯茶为重点的紫阳县道通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2019年5月落户的科技型企业,离蒿坪集镇不远,是设计年产750 吨富硒茯茶的茶行业示范企业。

村民根据培训掌握的技能,将这些鲜叶进行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制作成压制茯茶的初级原料——黑毛茶。那些习惯于揉捻春茶的双手,经过培训已经熟练掌握制作黑毛茶的工艺,无论对于工人还是厂方,都新增一项工艺,也就新增了一项收入,意味着今后在春季紧张的繁忙过后,不至于过得太“寡淡”。蒿坪镇蒿坪村茶农晏定安说,“茯茶企业落户蒿坪后,现在夏秋茶有人要了,茶叶一直能采到九月份,收入能增加不少。以前就忙春茶一个多月,收入也就指着那一个多月。”

东木镇麦坪村是紫阳县总工会所包联的深度贫困村。在县总工会的帮扶下,三组贫困户胡远朝和刘乾奎分别养蜂20箱,半年户均增收7000元。对于他们这些地处深山的贫困户来说,养蜂是一项非常合适的脱贫项目。

工会组织利用广泛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强化培训服务工作,为职工群众搭建助推产业发展的“大舞台”。2019年5月,经调研摸底,紫阳县总工会发出《关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的通知》,采取“工会+企业+合作社+蜂农”模式,在全县确定了8个深度贫困村及两个一般贫困村,将省总工会支持的深度贫困村帮扶专项资金30万元,按每村3万元下拨,通过镇政府向村委会注资,作为每个村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循环使用。同时,县总工会与紫阳县兰草蜂业公司协作,按照户、村以点带面方式推进,每村至少培植10个贫困户为养蜂户,按每个农户发展20箱中蜂签订发展收购合同,全程技术指导跟踪,每村最低发展200箱中蜂。中蜂养殖已成为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短平快产业项目。

县总工会还与县茶业中心等部门一起,长期开展茶叶技术培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李龙安是学茶叶专业出身的官员,多年对全县茶业发展不遗余力,特别重视茶叶技术培训。县总工会副主席邱红英是实战型茶叶专家,为了让贫困户成为茶叶生产加工的行家里手,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作用,常年奔波在各镇、村、企业、农户之中,特别是每年春茶上市季节,白天在茶园培训茶企、茶农春茶生产技术和茶叶规范采摘方法,晚上示范加工,每天休息不到五个小时。怎么把复杂的茶树修剪技术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是她琢磨的一个难点,终于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把各种修剪尺度刻在竹竿上,让农民照着做,比着修剪,一学就会。以普及茶叶技术为主旨的微信公众号“青梅煮茶”,是她的“移动课堂”,茶农提出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答,因为“邱专家”全天候关注着的!

在2020年3月初瓦滩村的茶叶技术培训会场,王洪德穿一身干净的西装,戴着口罩,专心地聆听茶叶技术人员讲解,精气神十足。疫情当前,很多人为收入犯愁,王洪德的心里却很踏实,他有7亩茶园,很快就到春茶采摘季了,绿叶即将变成“金叶”。

四十开外的王洪德是毛坝镇瓦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缺技术致贫。6年前一家6口人还住在破烂的土坯房里,年近古稀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是精神残疾,两个孩子在当地中学上学,加上日常生活开支,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很大,而这些重担也全部压在他和妻子覃培琴身上。家里虽有5亩茶园,但因缺乏技术疏于管理,茶叶收入微薄。

“那时候产业发展信心不足,收入靠打零工,生活别提多难了。”尽管王洪德夫妇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也很难改变生活的现状。

2014年,瓦滩村将像王洪德一样的330户1166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建议他家发展茶叶产业。但王洪德不情愿,因为此前发展茶叶增收甚微。“家里两个学生等着用钱,发展茶业见效慢还不如出门打工呢!”镇村干部通知他去参加镇、村茶叶技术培训,他嘴上答应实际上却并不肯参加。有那闲工夫,还不如下地忙点其他农活!

2016年茶叶采摘季,王洪德发现没参加茶叶技术培训“吃亏”了。村里其他规范管理的茶园明显比自家茶园长得好,鲜叶售价也比他家高出好几倍。第二年,夫妇俩便主动去参加镇村组织的茶叶技术培训,潜心学习茶叶种植、管护、采摘技巧,对自家5亩茶园进行科学化管理,当年便增收5000元。

为了解决鲜叶销售问题,瓦滩村新建了两个茶叶加工厂,到了采茶季,王洪德可以就近将鲜叶卖到厂里。尝到了科学化管理茶园的“甜头”,王洪德除了管好自家5亩茶园,又多种了2亩。

经过精细化管理,王洪德家2019年仅茶叶一项就收入2万元。打零工还能挣2万余元,再加上享受国家的优抚补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产业奖补等各项奖补1.4万元,收入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大儿子培训后在福建省福清市从事修脚足浴,年收入有4万余元,小儿子在陕西咸阳一所高校就读书,家里还盖起了新房。

因为掌握了“金钥匙”,王洪德不仅摘掉穷帽,而且打开了致富之门!

(连载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