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

农业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


记者 郭飒

子承父业对于袁慎稳来说,虽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但他认为,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从优质大米到稻鱼结合,“绿色”一直都是袁慎稳的“主打牌”,他说,现代农业已经不是仅是靠双手就能取得成效了,更要有思想的投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他也表示,农业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

由于父亲从事着工程行业,因此袁慎稳在高考结束报考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为的就是将来能助父亲一臂之力。

2012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袁慎稳顺利进军工程界,所学能为所用,他也为此很有成就感。可是两年后,父亲的一番话,让他有了新的目标,“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不管何时不能忘了本。如今政策好了,我们更是要抓住机遇,把农业发展起来,让乡亲们的土地热火起来。”袁慎稳的父亲这样说。袁慎稳坦言,其实父亲做农业已经有十多年时间了,只是没想到后来竟把农业当成了主业,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其中。

看到父亲的满腔热血,以及头上日渐增多的银丝,袁慎稳下定决心,跟父亲一起回家乡旬阳县双河镇“种地”。2014年,袁慎稳正式成为一名“农民”,回来的第一件事,就四处调研,寻求产业发展之路。“我们这一带属于西岔河流域,这一带气候和地理条件都适合种植稻米,因此我把目标就瞄准了优质大米。”袁慎稳说。如何把大米做出特色?袁慎稳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当前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此农药与化肥首先是“大忌”。他在西岔河流域流转了几百亩的土地,本着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理念,让优质大米树立起品牌。

据袁慎稳介绍,他们采用生物灭虫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种植基地全部安装灭虫灯。不施化肥虽然对产量会有影响,但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的单价随之提高,最终的收益也有所增加。

4年时间,袁慎稳的公司——旬阳县绿富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米已经成为西岔河流域大米的标杆,而他却从没有停下脚步。2018年,双河镇政府准备联合旬阳县绿富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稻田养鱼项目,袁慎稳的激情再次被点燃,“稻田养鱼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滥用化肥农药这个习惯,与我们公司的生产理念一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袁慎稳这样说。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发展稻田养鱼产业,目前,他公司的稻田养鱼基地共有2600多亩,带动农户就业352人。与此同时,他还在基地安装了实时监控系统,无论从园区后台还是手机APP,都可以直接看到基地的实时情况,以便随时监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保证稻米的质量。

事实上,袁慎稳做农业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从“外行”转入“内行”,这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农业就是刚开始小规模的时候相对容易,一旦成片发展问题就频频出现。”袁慎稳说,“比如稻田养鱼,刚开始不懂技术,鱼也是大面积死亡,损失很严重。后来随着不断学习,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去高校请教专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才慢慢走出困境。”他表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重要的,即使有困难,只要找到解决的方法,耐心渡过那段瓶颈期,就会取得成功。

除了“稻米”这个主业,袁慎稳的公司还涵盖了生猪养殖、蔬果种植等产业,带动着更多的村民发展致富。在双河镇平河村,他通过“借棚致富”的办法帮扶贫困户增收。公司免费为村里贫困户提供葡萄大棚和肥料,并组织杨凌的葡萄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让其掌握葡萄栽植技术。在第一年在葡萄产量低的情况下,对他们实行保底管护补贴,在第二年、第三年有产量时保底回收。在平河村及谢家村,通过“借猪还仔”的产业模式,免费向贫困户提供黑猪猪仔,并派驻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黑猪技术培训,贫困户领养后产出的仔猪以保底价格进行回收,贫困户领养的育肥猪以高于市场白猪价格的20%进行回收,通过黑猪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

袁慎稳表示,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与合作下,他正在进行稻田养鳖、养钱鱼的试验。同时,还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试种软籽石榴。下一步计划让园区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让农业产业更加多元化发展。

“虽然做农业不是我的‘本行’,但是既然选择了我就会不断学习,把它做好。”袁慎稳说,“如今的‘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且是高素质的职业,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因为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尽力献力,农业发展也需要我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