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 唐帅
安康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是学习党史的鲜活教材。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们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传承好红色基因。
探寻红色遗迹遗址。安康是革命老区,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在安康成长、战斗、牺牲,在汉水之滨、秦巴山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红色遗迹遗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安康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安康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了解安康地区革命历程的重要资源。党员干部可以通过现场参观,近距离接受红色教育,了解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经过,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
弘扬红色传统。在安康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英雄辈出,走出了革命先驱廖乾五,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等开国将军。他们在安康成长起来,又走出安康为人民事业而奋斗。不管走多远,一直不变的是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初心。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弘扬红色传统,认真学习英雄人物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厚植为民情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践行使命。
赓续红色基因。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曾长期贫穷和落后,但安康人从未认输,从“三线建设”到脱贫攻坚,干群勠力同心,凝聚了“三苦精神”“创优精神”等,以实际行动激活红色基因,改变了落后面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党员干部要立足实际,坚定信念追理想、开拓进取闯新路、披荆斩棘克难关、依靠群众取胜利。
在学党史中立心铸魂
■ 王慧丽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史崇德。广大组工干部更需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葆本色,牢记使命勇担当,争做新时代优秀组工干部,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注重立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百折不挠、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组工干部,要以红色精神谱系立心铸魂,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体悟道德风范。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靠得住。
注重修德。“德者,成和之修也。”组工干部应始终坚持把提升党性修养、道德修养作为“必修课”,常怀敬重之心,向历史学、向革命先辈学,进一步检视和校准坐标,自觉当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者。要永葆担当本色,坚持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勤勉敬业、公道正派、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自觉扛起责任,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项工作。要练就过硬本领,认真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要厚植为民情怀,从思想上真正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注重守德。组工干部要通过学习党史,时刻绷紧规矩这根弦,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重品行、作表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要慎重交友,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自觉做到慎微、慎独,始终保持品德上的纯洁性和行动上的先进性。
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
■ 李开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在深学、细悟、活用上下功夫,确保《条例》落细落地,全面推进组织工作提质增效。
做到深学绝不浅尝辄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采取“集中领学+专题讲座”的方式,开设“组工讲堂”,发扬“安专迷”的精神,一字一句反复研读、仔细思考,深刻领悟《条例》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注重细悟绝不蜻蜓点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制定出台《条例》,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组工干部要当学习贯彻《条例》的“排头兵”,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全面学、仔细悟,结合工作和调研对标对表、融会贯通,克服“零敲碎打”,避免“一知半解”,做到在思想深处引共鸣,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
突出活用绝不纸上谈兵。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带头学习、遵守和执行《条例》,把“严”“实”的要求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条例》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将学习延伸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做到学思悟、知信行相统一,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老牛爬坡”的闯劲,切实把《条例》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用真抓实干赢得群众真心点赞,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篇章。
为群众服务应“实”字当先
■ 邓小鹏
前不久,听朋友说他所住的老旧小区在改造时,施工队忘记将防雨油毡归位,之后每到下雨天,屋顶都会漏水。老旧小区改造原本是一件好事,却因一个小小的疏忽,把好事办成了糟心事,与当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初衷相悖。
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就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着重做好做细“我为群众办实事”。要立足当地实际,从群众意愿出发,制定符合群众意愿的政策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譬如老旧小区改造,一定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一方面工程监管者要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尽量减少噪音,避开群众休息时间。并按照工程施工要求,做好防火应急预案,保证施工期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施工单位要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避开高温、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通过做实做细“小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务必做到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事,抓好落实,凭借实干实绩取信于民,谨防为群众办事“走了样”。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最期盼的事情落实到位,少说漂亮话,少做漂亮文章,真正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服务力量和资源下沉,强化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意识,大力弘扬为民服务之风,真正让群众从小事好事实事中获益。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方面务必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乡村振兴,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一方面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于说在口头、停在纸上的形式主义,要强化执纪问责,通过通报曝光,让“慵懒散”、“推脱绕”的不良作风受到严肃惩处,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办不成事”窗口见担当
■ 柯贤会
近日,北京、湖北、河南等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消息火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理的是市民遇到的“疑难杂症”,解决的是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盼”事,目的是把办不成的事办成办实办好,这值得点赞。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彰显了担当精神。这一窗口的设立,要求干部坚持问题导向,重视群众诉求,及时汇集相关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改进自身工作,最大限度提高办事的知晓度、精准度,增强群众办事便捷度、友好度,破除阻碍群众办成事的壁垒,确保类似的问题不再重复出现。这体现了各级政务服务行政审批部门对群众关注问题的及时回应,体现了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优化的责任和担当。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提升了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此窗口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事项要第一时间接收、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反馈,形成“受理——分类——转办——办结——反馈”的流程,并且明确办理时限,依据事项复杂程度要求反馈时间,全程持续跟踪督办,直至办结,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政务服务更懂民意、更贴民心。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密切了干群关系。办不成事的只是极少数,但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了,意义不小。因为它不仅能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多服务,还为群众送上一份安心,让群众觉得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还有这个窗口兜底。这进一步优化了干部服务态度、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
小窗口,大民生。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正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也是各级政务服务部门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更是推动营商环境、政务环境更加优化的务实举措,将进一步促使政商关系更加亲清、市场主体更加满意、干群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