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汉江晨刊

关于婚恋焦虑,关于结与不结



相关调研显示,超3成(33.69%)单身男女在步入26岁后普遍开始焦虑,女性比男性焦虑年龄更早一些。而央视财经《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结果表明,从情感关系看,幸福感比例最高的是有恋人但还没结婚的人们(45.62%),其次是已婚人士(44.16%),排名第三的是单身人士(43.96%)。



单身男女婚恋压力主要来自年龄增大带来的择偶优势减弱(49.72%),渴望恋爱、婚姻生活占45.90%,以及同辈纷纷脱单结婚的压力占34.47%。此外,父母持续催婚(11.71%)也是单身男女产生婚恋压力的重要因素。



就男性而言,经济收入高是他们择偶的主要优势(73.94%),其次是性格好(45.79%)和外貌条件好(44.32%)。有意思的是,对于单身男性择偶优势的观点上,男女有着明显差别,男性认为长相好比性格好更具备择偶竞争力。而女性则认为,男性的性格好比长相更为重要。



单身男女认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结婚呢?调查显示,单身男女认为,彼此相爱、拥有稳定收入来源、和父母认可是结婚的三大首要条件,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爱情。


记者 陈楚珺 杨迁伟 周健 实习记者 安琛

近日,2020年民政统计数据出炉,全国结婚登记人数813.1万对,同比下降12.2%。

对比近年来的婚姻登记数据发现,从2013年以后结婚登记人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再创新低。

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现代社会自我选择与婚姻相对方的搜寻成本较大,受教育时期延长,工作不稳定增加,社会流动加速,这加大了结婚难度。心理学者、B站知名UP主武志红则表示,现在社会体系在逐渐变得完善和成熟,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削弱了家族或家庭的重要性,于是以女权为代表的各类意识有了觉醒的空闲。女性们开始发现在东方文化下普遍存在性别的不公正现象,很自然地她们就开始思考结婚的代价。这仍然是一个自然的变化。社会发展使得个体化的自由选择权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

关于婚恋,这届年轻人到底在焦虑什么?今天,本刊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一探究竟。

“被催婚人”视角

女 26岁 单身

问:有没有被家里催婚过?

答:因为目前还是单身,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没有被“催婚”过,而是被家人催着找对象,具体表现为:逢年过节拉着亲戚对本人进行“精神摧残”;打听到适龄的单身异性便要求自己去接触了解;时常以过来人的经验进行说教,诸如此类。

问:在被“催婚”的时候,心情如何?和家里人的主要矛盾在哪些方面,有没有尝试过化解?结果如何?

答:在经历以上情况的时候,我从最初的烦躁已经转变成了如今的无所谓,也就是处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说归你说,我不反驳也不会听”的佛系状态。最开始烦躁的时候,也会和家人进行争吵,但无意义的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且家人时常会转变态度,使用“怀柔政策”试图说服。在这种情况下,向家人“人生只有找到了另一半才算圆满”的观念妥协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妥协归妥协,能否让“政策”落实下去的关键还在于我自己。

问:你对婚姻有所向往吗?

答:“喜悦无人分享之时,才是人生最大的落寞。”有时候想起这句话,又突然对婚姻有所向往。但这只是一瞬间的向往罢了,念想过去了,对婚姻的期待也就渐渐消失了。之所以对婚姻不抱多少期望,也许是因为见惯了身边各种各样的失败婚姻案例,也许是更喜欢拥有自己的一片安静天地,不想被他人打扰。不过后来也认真想过,婚姻这件事情还是随缘吧,既来之则安之,来不了别人也不能强求。

男 32岁 刚刚结束单身

问:单身和现在的状态主要区别在哪些方面?

答:单身状态想法比较简单,有时候看着身边恋爱的朋友很羡慕,但是又觉得,一个人也很好,不用迎合、讨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会害怕突然有一天就有那么一个人闯进了自己的世界,害怕自己原本的生活被打乱;现在的状态,痛并快乐着。

问:在被“催婚”的时候,和家里人的主要矛盾在哪些方面,有没有尝试过去化解?

答:主要矛盾在于想法不同,家里人觉得到年纪了就应该赶紧找个差不多的结婚,但是自己想的比较多,现实告诉我们结婚需要经济基础,现在不是父辈那个年代了,不是两个人情投意合就可以在一起过日子,现在需要房子、票子。通常在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化解方式就是转换话题,结果显而易见不太好,因为互相很难理解对方。

女 30岁 单身

问:有没有遭遇催婚,对此问题怎么看待?

答:有,但不算频繁,不是没完没了的那种,主要是我妈催婚没什么花样,就是几句车轱辘话来回说,没什么说服力。

我觉得父母催婚还是很正常的,毕竟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结婚的,所以父母无法想象不结婚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他们也希望子女过上大多数人选择的婚姻生活,所以说父母的催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压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毕竟,大多数人走的路总是没错的)。这个现象的背后,我觉得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掌控子女的惯性太大了,从出生开始就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想的一步一步来,什么时候断奶、走路、脱掉纸尿裤,再到上学、选专业、工作,再到结婚、生孩子等等,他们没办法彻底放手。所以当我们搞清楚父母催婚的各种原因,也就不会对这件事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了。

当然,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要不要结婚,跟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这个是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如果想清楚这一点,也就不会因为父母一催婚,自己就情绪化。毕竟,犯不着为了一个还没出现的对象,影响自己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问:关于择偶标准,如果对方有差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如果一定要说标准,倒不如说希望对方有如下品质——善良、有上进心。

如果他没有这种品质,我应该会再衡量衡量吧,但是结果不好说。毕竟善良和上进心都没办法量化,没有完全不善良的完全不上进的人,只能说如果这两个特点在他身上比较明显,会更好吧。

说回标准。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会有“理想型”,有人喜欢某一类长相,有人喜欢某一种职业,有人对学历有要求,有人对身高非常严格,有人拒绝秃头,有人拒绝胖子……比如我自己,我以前希望对方一定要一米八,彬彬有礼,有趣又聪明,但其实仔细想想,这是个面目模糊的人,完全没有什么参考价值。遇到这样的人,其实我没有什么兴趣的,所以我觉得,标准只应该存在我们对恋爱或者婚姻的想象中,你不可能遇到一个100%符合标准的人。更何况,一个人是那么复杂,那么多变,他从过去而来,与这世界上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怎么能用标准界定呢?

如果真的有标准,然后你发现对方与标准有差距,我只能说,我也很想知道我是愿意放弃标准还是放弃对方呢?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问:生活、工作环境对择偶有没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哪方面?

答:我认为有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客观上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遇到不同的人,那么择偶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范围越广,遇到合适的对象的机率就越大,而是说,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圈子里,遇到的人群是不同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我的选择。这个问题还是挺普遍的,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是一样的,毕竟人精力有限,现在年轻人工作都很忙,没那么多时间去交友。所以也就有了各种交友软件,除了相亲,这是另一种帮助年轻人跳出圈子,找到圈外人的途径。

更大的影响我觉得是主观上的。如果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比如我的朋友都是积极的、阳光的,那么我去认识新的人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影响我们择偶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工作,还有这个时代那些流行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这一点对于年轻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来说应该很明显。电视上、热搜上充斥着所谓的甜宠剧、网络上都是霸道总裁、甜宠文学,让人觉得,爱情和婚姻就是这样的啊,给人错觉。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些女性会向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追求者提出电视情节中出现的要求,比如你对我言听计从,我干涉你的一举一动,你为我包办一切,我一个电话你就要出现,这些情节为我们营造了浪漫爱情的幻象,却没有告诉我们真正好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再比如,所有的节日都变成了情人节,资本裹挟着年轻的男男女女用消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人觉得,过个节不发红包不买礼物,你想干嘛?也让人觉得,都发了红包买了礼物,你还想要什么?

问:如何理解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答:长期的婚姻,如果不是硬凑在一起,应该还是有爱情的成分吧,只不过我们对爱情的定义可能有点狭窄。有人的爱情火花四溅,也有人就像朋友一样相处,但也是很好的伴侣。

“催婚人”视角

幸福生活才是追求婚姻的终极目标

儿子是独生子,刚毕业时在郑州工作,因为当初觉得孩子在外面打拼挺不容易,就给他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回安康考公务员。他最后综合考虑还是回到了安康,开始考公务员。他进入体制内已经是29岁了,个人问题也就被耽误了。

但是我觉得男孩和女孩并不一样,男孩子可以迟一点结婚,更重要的是工作问题。我几乎很少催儿子结婚谈恋爱,只是偶尔会旁敲侧击一下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不代表我不着急,我只是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

因为不光我有所盼望,家里的爷爷奶奶和其他亲人们都有这个盼望。

我和孩子父亲是自由恋爱结婚,所以我也一直希望他在恋爱婚姻这件事情上能得到充分的自由。我们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结婚是一件不太复杂的事,两个人相互认可,家里父母点头,领个证就算结婚了。现在会复杂很多,要考虑一些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的因素。

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次要的,真正爱他的人也会认为这是次要的。当然在他需要任何支持的时候,物质和精神上家里也会全力支持他。

自由恋爱,并不意味着随意选择。我认为婚姻或许不是一道客观选择题,而是一道主观创作题,没有标准答案。我希望孩子和他的另一半互相信任,共同付出,相互包容。

幸福生活是追求婚姻的唯一前提,也是唯一目的。所以,我认可孩子选择婚姻的自由,这种自由既包括他和谁结婚,也包括他结不结婚。但我还是希望孩子选择了结婚,就要担好家庭责任,因为他将来的另一半一定也是父母心疼的宝贝。

另外就是很庆幸我生的是儿子,因为说实话如果是女儿到三十岁还没有结婚,我会很着急,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讲,女孩儿的黄金年龄比男孩儿确实要短。

一个父亲眼里的儿女婚姻

我家有女已长成,不思婚嫁让人焦。

我女已成年,行走仍单身。工作在外地,有房有车,似乎混得逍遥。但作为父亲,为女儿的婚事很焦心,我们家长偷偷的多方请人帮忙介绍对象,她很少答应见面。我也参加过她们同学、同事聚会,听她们谈论婚姻观后背心发凉,好些观点让我们这一代人惊叹:

一是工作太忙。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企业时刻都在竞争、转型、淘汰的边缘挣扎,作为个体员工,时刻都有被炒的危机。所以,个人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保住那个岗位和那份收入。以我女为例:她的作息时间就让我害怕。为了不被堵车,早上6点20必须出门上班,中午在单位就餐,下午要避开堵车,晚上7:30离开单位,9点回到家。吃饭、洗漱后,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总结今天的数据,比较外单位的数据,拿出明天的工作方案。一般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加班加点基本是常态化,节假日从不例外。

二是社会压力大,人们活得太现实了。要想活命,就需要挣钱、挣钱、挣钱。谈到婚姻观,她们理直气壮,不是百年好合、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是围绕钱说事,一切AA制,经济收入上,最少也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男方经济收入不应该低于女方。现在社会的经济开销都很大,“我为啥要扶贫”?孩子的经济收入经不起大的拖累,不然他们将一无所有,更担心他们的孩子将沦落成社会底层。

三是社会消费高。现在对她们来说,睁开眼睛就要花钱,买车、开车、停车都要钱。婚后孩子的养育更是难以估算的天价,不挣钱咋行?同时,她们也没有存钱、节俭意识。有时在外就餐,吃一顿海底捞,人均要花130到150元,泡一次温泉要198元。

四是社会的高离婚率吓住她们了。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离婚率是多少,但紧张的工作竞争、社会的高消费、思想观念差异、独生子女的自私与任性,都不甘示弱,严重动摇了家庭稳定的基础。我女身边的同学、同事中有多个离婚的。离婚人的消极情绪、各具特色的离婚理由,基本涵盖了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我女能看见的,她很恐惧,害怕结婚。与其婚后理不清,不如单身潇洒。

所以,我想对咱们作为父母的朋友说几句话: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并存,观念多样,生存的社会成本剧增,这是事实。咱们从前“成家立业”的思路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先立业再成家。对于结婚,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成家的成本、独立养孩子的各种高消费。况且,大城市的独身主义已经有了基础。说孩子自私,可能有些过了,他们要在这个社会立身,需要百倍的努力。小树已参天,好些事我们够不着了,就不要勉强了。放手吧,孩子自有孩子的福,我们需要做的是:祝福孩子吧。

婚恋大数据

民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单身男女人数达到了2.4亿,庞大的单身人群让婚恋市场里的单身男女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人。

结语:现代年轻人是一个无法被标签化的群体,他们更包容也更自由,即遵从自我又注重情感本身。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婚恋问题同任何时代的年轻人一样依然存在,受多重原因影响,今天的年轻人对于婚姻有诸多顾虑,整个社会的结婚率普遍较低。如何为年轻人减压降负,改善社会保障和服务,以此提升年轻人的婚育愿景,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面对年轻人的选择,整个社会不妨多些理解和支持,让时代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幸福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