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牛郎”王福松的“牛”日子

通讯员 邱静

“在外打工也好几年了,现在脱贫攻坚政策好,家乡大片土地闲置,我就想着回家养牛。”2017年,王福松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了汉阴县汉阳镇长红村。

长红村山高林密,地势陡峭。近几年,村里年轻人纷纷走出深山外出务工,唯有王福松决定返乡发展。“在回老家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问了很多人,打听到西门塔尔品种的肉牛较为好养,便想着回家第一步就建立牛舍,先试着买上几头开始进行养殖。”王福松说,当时他投资了50万元,新建牛舍800多平方米,养殖肉牛20头。

“对于一个对养牛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最开始真的挺难的,既缺技术又缺资金。有时牛生病了还得去集镇请医生上门给它们治疗,一年之间,我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王福松回忆道,幸好当时扶贫政策好,镇上探索并实践起了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为他提供了去县上学习技术的机会,并补充了他的经济缺口,这才使他的养殖事业不至于半途夭折。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帮助让王福松有了把养牛产业做实、做好的信心。他积极参加县级单位组织的养牛技术培训班,掌握了很多养牛方面的技术。很快,王福松成为长红村的养牛能手。

2019年,随着王福松养牛技术的成熟,长红村合作社为其筹备资金80多万元,帮助他建立起了1500多平方米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随着场地的扩大,王福松再次购进西门塔尔品种肉牛40头。

近年来,长红村大力探索创新“党建+现代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成立了长红现代农事综合专业合作社。王福松的养牛产业只是其中之一,合作社负责解决资金等问题,王福松提供场地和技术,经双方达成共识后,以“6:4”分成拟定协议。“现在,我们养的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刚开始养殖的20头牛已经有1200多斤了,1头牛按照市场价至少可以卖到20000元,我们圈上的存栏已经有60来头,时机成熟后,我们至少可以卖出去50头。”王福松说,除去所有养殖成本,养牛给他们带来了20多万元的纯利润。

回想创业路程,王福松感慨:“一路跌撞到如今,让我感动并感恩的是党委和政府,他们从政策、技术、知识等不同的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所有成绩都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都要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作为一名党员,我会尽自己所能,继续奋斗,办好养殖场,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