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要闻

守护“中枢”,点亮希望

——探访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邹斌

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学科,因为是在生命中枢开展医疗活动。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这是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对专业水平的严苛检验,稍有不慎,后果不言而喻。

因为专业,所以专注。作为我市唯一的神经外科临床重点专科——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以不懈地努力为众多病患解除病痛。如今,科室不仅让数以万计的病患免受病痛之苦,也以多病区的精细化布局,不断提升学科内涵和外延。

愿天下无痛,医者的朴素心愿

2019年6月,一位近70岁的患者被家人送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老人因三叉神经痛辗转于省内外多家医院治疗,疼痛仍得不到缓解,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三叉神经痛,被誉为“天下第一痛”,发作时患者痛不欲生。当时接诊的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杨涛,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杨涛提出可以进行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以达到根治病痛的目的。

杨涛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述了手术的原理、效果、风险、可能的并发症及相关预案,让家属充分知情和了解,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疼痛完全解除。

杨涛介绍,在此例手术之前,核磁检查发现压迫三叉神经的是基底动脉,责任血管粗大,移位难度大,属于困难减压术,加之患者的年龄、病史等,手术风险及难度很大。

“医生是人不是神,从医25年,面对众多的病患,面对大量无法治愈的疾病,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就很难适应这种高风险的工作。” 在杨涛看来,对于高风险的手术,做还是不做?做到什么程度?对他来说既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更是一种考验,而他能做到的就是竭尽全力,无愧于心。

愿天下无痛,是杨涛朴素的心愿。

从2013年开展首例MVD手术开始,近些年,杨涛所在的科室先后完成了我市第一例三叉神经痛MVD手术、第一例面肌痉挛MVD手术、第一例舌咽神经痛MVD+切断手术等。

学科带头人杨涛是全市首批获得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的知名专家,2018年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些年来累计完成各类脑脊髓肿瘤500余例,完成颅脑损伤、脑出血手术1000余例。与此同时,他带领的科室于2019年成为陕西首批中国颅神经疾患诊疗协作组成员单位,是我市唯一一家颅神经疾患诊疗专科,并于今年1月份起开设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专病门诊。

倾其所能,“拆弹”专家的生死演绎

2019年9月17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首次成功完成一例采用一侧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同时夹闭双侧四个动脉瘤的复杂手术,这是我市目前一次开颅手术处理颅内动脉瘤最多的复杂病例。

主刀此例手术的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李从进告诉记者,颅内动脉瘤,被形象地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病人生命,通过手术处理颅内动脉瘤,也被喻为拆除颅内“炸弹”。

即便如此,李从进依然保持这一份警惕和坦然。其时,59岁的患者黄某入院时呈昏迷状态,一侧瞳孔散大。

急诊头部CT检查后可见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提示颅内动脉瘤破裂,进一步进行CTA检查,提示颅内共有包括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多达4个动脉瘤。

就在患者在CT室刚做完CTA检查后,病情突然再次恶化,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考虑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由于患者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形态极不规则,属极易破裂动脉瘤,且短时间内发生多次动脉瘤破裂,再次出血可能性极高,患者随时可能死亡,病情危急,必须立即手术。

结合影像学资料,患者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性很大,但另外三个动脉瘤出血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此最好将四个动脉瘤一次性全部处理,以消除致命隐患。

因动脉瘤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不同部位,常规手术方案是先后做左右两侧开颅手术予以处理,手术创伤大,耗时长,患者目前病情不允许。

怎么办?能不能用一个切口解决问题?经过慎重考虑后,李从进最终决定采取右侧开颅,用一个切口争取同时夹闭这四个动脉瘤。

最终手术成功了,彻底消除了动脉瘤破裂危及生命的巨大隐患。这标志着我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在复杂脑血管病手术治疗水平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6年11月,李从进独立完成我市首例后循环动脉瘤小脑下后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术。2019年3月,独立完成我市首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术。2020年7月,独立完成我市首例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后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术……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李从进先后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市级科研立项2项并获我市科技奖一等奖。

为了病区更好的发展,一病区于2017年整体搬迁至江北高新区(高新医院)。病区北迁以来,李从进所在的科室业务能力和范围均有大幅提升。

重任在肩,构筑坚不可摧的生死防线

位于安康高新区的江北院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重症病区)以神经危急重症救治为特色,既承担着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又承担着该院急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任务,是我市唯一能够独立完成神经重症患者急诊、急救及手术的重症病区。自2018年8月开始收住患者,目前已救治各类危重患者500余人次。

2019年11月,一位年仅35岁的患者因突发意识不清被送至该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呼吸窘迫、双下肺不张”,急诊术后送来重症病区。

该病区负责人权天龙介绍,术后管理是决定病人能否存活及预后生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当时,他们深知接收这个病人意味着即将接受一次严峻的挑战。

入院后,医生立即给予呼吸支持,予以镇痛、镇静、调控血压、降温、调整呼吸参数等措施,尽可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幸运的是术后复查证实动脉瘤瘤颈夹闭完全,颅内没有迟发出血及梗死病灶,手术成功。但在随后的治疗中,患者昏迷程度加深,双侧下肢也完全瘫痪。权天龙认真分析认为,目前症状、体征加重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脑血管痉挛合并了脑的低灌注,持续性的脑低灌注将导致不可逆性脑梗死。他们立即通过脑室引流监测调控颅内压力、调控血压、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术后持续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脑灌注压艰难地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2天后,患者睁开眼了,双侧下肢肌力部分恢复,又序贯进行了气管切开、腰池置管引流、呼吸机撤离等操作,14天后患者清醒,20天后转入普通病房治疗,6周后出院,近期随访患者已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神经外科重症病区副主任权天龙的记忆里,这样的生死救援远非这一例。“作为一名重症医生,坚守在死亡边缘的最后一道防线上,责任重于千钧,只有足够的耐心、克服病魔的信心才能帮助患者远离死亡,回归家庭及社会。”采访中,他动情地道出科室其他医护人员的心声。

在生命的“中枢”,责任的“中枢”,一张张笑脸,一部部著作,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仅合流成为科室繁荣的丰赡滋养,也给予每个人不断成长、持续提升的力量,让每一个患者看到不远处的曙光,托举起一切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