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答好健康扶贫的时代答卷

郭彧

2012年,我刚到宁陕县担任大学生村官,西沟村村民吕大哥(吕宣涛)托人反映,家里的房子垮了。获此消息,我们9个干部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气喘吁吁来到他的家中,用了六天时间帮他修缮垮塌的房屋。吕宣涛的父亲瘫痪,媳妇残疾,家里靠卖一点山货勉强维持生活。坐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我突然想到四个字:家徒四壁。

当时,我还不能准确地用因病致贫来形容他的处境。但我知道,吕大哥的日子是真的“病”了。那些年,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广为流传的口头禅,是老乡们“病不起”的真实写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这个局如何破?也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须着力解决的大事难事。

“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主攻方向。”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硬骨头”来定义健康扶贫的“难”和作为主攻方向的“准”。

十年前,安康山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乡镇卫生院落后,村镇卫生室简陋,老乡们看病去趟大医院,经常要跑几十里地。现如今,全市所有镇卫生院均达到省级标准,全市1879个行政村特别是992个贫困村的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标准化要求,1376个异地搬迁安置点全部覆盖了医疗卫生服务。有了好医院,还要有好医生。通过实施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和各级医疗卫生技术培训,一批批优秀的医学本科生、乡村医生扎根基层。

为了解决群众对更高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积极运用“互联网+远程医疗”,让北京、上海顶尖医院的专家在“云端”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考察时,看见墙上张贴的《安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暨大病保险报销政策一览表》,他弯着腰、低着头,足足看了一分钟,问工作人员现在看病怎么报销,重症精神病患者怎么报销。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医保报销比例问题,正是健康扶贫的突破口之一。截至目前,全市79.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全部兑现中省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全部实行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共同织起了一张牢牢的大网,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托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现在,提到家庭医生,大家会想到什么?是上门服务的一张笑脸,还是近乎轻奢的私人服务,抑或是服务结束必须支付的高额账单?显然,都不是。家庭医生就是我们近在咫尺的健康大管家,是“健康来敲门”那份稳稳的幸福。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市组建医师团队1262个,为全市2619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3913户75650名慢病贫困患者提供签约服务。一次次上门量血压、测血糖,一遍遍开展健康教育、卫生保健,一回回协助开展医疗救助……无数医疗工作者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还在惦记着秦岭山脚下吕大哥一家。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如今,每月家庭医生会上门为他们开展免费体检,他的父亲送进了托管中心,妻子每月按时领取残疾人补贴,全家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大大减少。吕大哥到县城找了一份垃圾填埋清理的工作,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今年他家也将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做好健康扶贫,战胜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摘帽,是所有人必须答好的考卷。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因病致贫人口由2016年的51111户158850人下降到今年年初的2775户6992人,减少了48336户151858人。这一个个饱满有力的数字,就是对健康扶贫最生动的回应。而今,在健康扶贫这张答卷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并深情拥抱迎面而来的小康社会——这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这是这个民族的幸运,这也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