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能人带动兴洪山

通讯员 匡世友 吴亚君 张昊

田家少闲月,四月人倍忙。连日来,在汉滨区洪山镇乾隆村,30多位村民正忙着在瓜蒌地里搭架子、拉网。

“去年我试种了10亩瓜蒌,效益还不错,周围的村民也很感兴趣,今年,我就带着他们一起干。”今年61岁的周在余了解到瓜蒌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且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一年多的试种和学习,今年,他已成了村里瓜蒌种植的“技术员”,免费为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让瓜蒌种植由“独角戏”变“大合唱”,把瓜蒌种植增收的“金钥匙”交到群众手里。在周在余的带领下,因疫情影响外出不了的群众纷纷种起了瓜蒌。目前,乾隆村已发展150余亩瓜蒌,吸引农户入股30余户,并为近50户农户12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汉滨区西南角偏远的洪山镇,已有80多名能人通过发展产业和兴办企业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添砖加瓦。“头雁展翅群雁飞。脱贫致富,带头人是关键。”洪山镇党委书记邹远利介绍,该镇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支持、亲情感召等方式,引导能人回乡,盘活了撂荒资源,“唤醒”了沉寂的土地,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一大批像周在余一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正在挥洒汗水,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

贴心服务 能人回归

4月8日,洪山镇石狮社区乡品毛绒玩具服装厂车间,一块块布料通过流水线上工人缝制,不一会儿,一件件款式新颖、样式优美的衣服渐渐成形。“今年已拿到400多万元的订单,产品全部销往浙江、广东等省市。”服装厂董事长陈富贵介绍道。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45岁的陈富贵早年外出打工,后在浙江、江苏等南方城市创办服装加工企业。2018年底,洪山镇领导上门邀请陈富贵回乡兴业。“早有回乡的打算。”来自家乡的召唤,让陈富贵坐不住了,2019年初,他投资600多万元在洪山镇石狮社区建设服装厂,生产衣服、毛绒玩具等。

工厂下乡,村民得实惠。“一天能挣上百元。”55岁的村民张运荣说,在家门口的车间里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该公司解决就业岗位180人,带动了68户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返乡办厂是家中亲人所盼、是家乡发展所需。”说起当初回到家乡,陈富贵介绍道,镇上领导干部把办服装厂作为自己的事来办,有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厂房选址,洪山镇多次出面,协调到集镇搬迁安置小区一楼1500平方米,解决厂房租金8万元、水电费2万余元,申报苏陕协作项目120万元,并为服装厂招工100余人,为了务工群众能方便照顾孩子,又专门在厂房附近安排了供孩子学习的场所。

“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全程‘保姆式’服务。”说到怎么把能人引进来,引进来后怎么服务,洪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龚正宏道出了“诀窍”。

为了把在外能人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吸引回来,洪山镇大力实施“尊崇能人”工程,建立健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每年度召开座谈会,加强感情沟通,为大家更全面、便捷地了解家乡的资源和发展前景提供桥梁。并有针对性地对辖区资源项目进行包装,最大程度为返乡创业能人提供场地,开展务工培训,解决实际困难。

能人兴业 唤醒资源

最近几年,对于洪山镇的能人张景峰来说,可谓喜事不断。在镇党委、政府的连续支持下,小作坊搬进了宽敞的“新家”——一处闲置的学校里,有了3500平方米的大厂房。2019年,酿酒小作坊变成公司,正式更名为安康市康曲酒业有限公司,还取得全省首家农村古法制酒SC认证。

从2016年返乡创业到现在的5年间,这个酒坊由小变大,实现了“华丽转身”。张景峰夫妇通过古法制酒技艺不仅实现了创业梦想,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

“以天池村为中心,带动周边5个村共种植了甜杆500多亩,一亩地能产甜杆250千克左右,我们按照0.8元每千克订单收购。酒窖里现在储藏有175吨酒,今年受疫情影响,销售情况不太好,镇政府最近正在帮我想办法。”张景峰说道。到今年,公司生产总值已经达1500万元,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带动贫困户150户475人。

“企业申报项目的时候必须要有选址报告,产权要清晰,这些程序如果镇上的干部不告诉我,我都不知道。就算有机会申报项目,我这个也不合规。政府从各个方面帮助我规范企业,让我从农民工变成了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张景峰深有感触地说。

为确保返乡能人回得来、留得下,洪山镇推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优惠政策,重点在水、电、路、土地、人员、资金等方面优化服务。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机制的通知》《关于支持返乡创业的若干政策》《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从用地、金融、用工用水用电、基础设施配套、 重点项目推荐、政策性资金争取等多方面,对能人回乡创业项目给予优先安排、重点倾斜。通过良好的优惠政策引导能人回乡,从而保障能人回乡干事创业。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能人“当家” 带活村庄

能人回乡,不仅把市场、资金、理念带进来,还把家乡资源和产品卖出去。洪山镇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张云会,曾经在外地铁矿当过包工头。2016年底,他回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进村只有两公里坑坑洼洼的狭窄土路,全村找不到一户砖瓦房,也没有通讯信号,群众根本没有增收路子。”张云会感触最深。

小康生活靠奋斗。2017年以来,张云会带领村两委班子筹资带头发展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种植金银花200亩、黄花310亩,亩均增收1500元,带动71户280人脱贫增收。村里有了大变样,以前被“苦日子”逼走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他们发展产业、兴办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联结,搭建“公司+基地+贫困户”这座桥梁,全村建成5万棒香菇基地1个、千头养猪场5个、油茶园区2000亩。

“现在,我们对合作社成员生产的农特产品进行收购、加工、销售,这些产品已经开始走出大山、走俏市场,绿色优势、生态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张云会十分欣慰。清明节后,笔者一行再次来到七里村时,无不被眼前焕然一新的面貌所震撼:错落有致的新居、宽敞整洁的通村公路、绿意盎然的产业园区、拔地而起的规模化养殖场,无不展示着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山乡巨变”。

能人治村,把新思想、新理念植入乡村。近年来,洪山镇在发挥能人带动效应的过程中,把能人和党员嵌在产业链上,把一批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再把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服务意识强的优秀致富能人党员发展成为村干部。通过“支部+X+贫困户”模式,通过示范引领、产业带动,激发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跟能人走,能人跟市场走。洪山镇因地制宜,发挥能人作用,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狠抓富硒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造、住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以党建为引领,把贫困户就近纳入产业园区,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户受益、能人增收“三赢”目标。强化政策性带贫和技术指导,明确将油茶、核桃、茶叶和经济林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通过园区承载、能人带动、示范引领,推进农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目前,全镇共发展富硒核桃、茶叶等林果经济3.5万亩,建成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茶叶、魔芋、生态豆腐、真硒水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已经开始走向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在能人带动下,洪山镇多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并获得市区党委政府认可:被市上评为2018年度“千村千处”山林经济扶贫先进示范镇,2017、2018连续两年被区上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镇,2018年度被评为全区平安建设单位和扫黑除恶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工作更是走在全区前列。截至2019年底,全镇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51.73%下降到1.94%。

如今,一系列“拔穷根”与“培新林”的政策措施得到落实,一股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的热潮正在洪山大地涌动,特色产业大发展、农村大变样、农民大增收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洪山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