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汉江晨刊

为妇女儿童撑起“避风港”


记者 郭飒 通讯员 张琪

近日,安康市救助站收到来自北京的礼物,邮寄礼物的人是4年前救助站里的一位特殊“客人”。

2015年,小丽(化名)因为长期遭受家暴离家,无奈之下来到安康市救助站。在这里,她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在救助站心理辅导老师张琳的帮助下,解开了心结,决定拾起信心,重新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星期,我们每天都给她进行心理疏导,陪她聊天、谈心,让她放下过去、放眼未来。”张琳说:“也许是因为跟我之间建立了很好的感情,她后来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经常跟我发信息聊天,现在她在外地发展得很好,逢年过节都给救助站邮寄一些礼物,她常说是我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在很多人眼里,救助站就是给流浪或者乞讨人群提供救助的地方,事实上,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像上文这样的故事,在这里经常上演。

2007年,安康市救助管理站根据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市级救助管理站建立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庇护场所的通知》,在救助站的大院内悬挂起“红雨伞妇女之家”的标牌,开辟一个新的区域,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庇护场所。这块标牌不仅让救助站多了一份责任,更多了一些温暖。

救助站的临时庇护所与一般救助对象相对隔离,能够满足受助妇女用餐、住宿、洗漱及会客、接受咨询等,同时确保受助妇女的安全、受助环境宁静、舒适、温馨。同时设有心理辅导室,聘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家暴受害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暴受害者舒缓对立情绪,诊疗情感创伤,修复家庭关系。引入心理辅导介入妇女心理疏导以来,年平均救助帮扶困境流浪妇女约800余人,心理辅导室共提供电话心理咨询60余人次。在家庭事务法庭诉讼中,安排专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引导家暴受害者学法、懂法、用法,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反家暴临时庇护所成立以来,接受法律咨询20余人次。

救助站的另一项功能,则是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帮助上。2018年,救助站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更名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把温暖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身上。

工作人员缺少,工作量增加,但工作的积极性却一点也没有减少。为了掌握中心城区内未成年儿童的整体情况,2年时间,安康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走遍了中心城区的35个社区,摸清未成人及困难家庭的详细情况和实际诉求,掌握了困境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信息档案、信息库,以孤残儿童、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监护缺失、失学辍学、流浪乞讨、被拐卖、家庭暴力(贫困)、重病患者9类困境未成年人为帮扶对象,建立了详实的个人需求档案。对生活困难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员,采取资助方式救助。对家庭出现因病、因灾等突发性临时生活困难的人员给予生活和学习上的临时性救助,2019年共帮扶困境、留守儿童30余人,助学帮扶60人次,帮扶资金6万余元。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除了生活上的帮助,最主要的还是帮他们树立起生活的目标。正如市未成年保护中心副主任翁伟说的:“物质上的缺失可以弥补,心理上的缺陷却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为了帮助这些未成年人树立生活目标,救助站不仅积极引入“安康艾德心理咨询中心”“安康艾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拓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内容,创新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方式方法,还连续6年开展励志冬令营和夏令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品格。

小华(化名)就是受益人之一。小华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由爷爷奶奶常年照顾生活起居,由于爷爷奶奶都是文盲,对他的教育也无所适从。2015年,年仅15岁的他离家出走到上海打工,被上海救助站救助,后送回安康。在救助站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他答应回到学校好好学习。2016年2月,小华又和弟弟一起参加了救助站举办的“关爱成长、传递爱心”励志冬令营,虽然是短短的5天时间,却让他们更加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小华在冬令营的感言中写道:“感谢这里所有的叔叔、阿姨们,让我在这里找到了我的梦想,让我前进的道路不再黑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学习,做善良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为妇女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这不仅是安康市救助管理站的目标,也是他们的现实做法。2019年11月,安康市救助管理站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这是荣誉,更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