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放下焦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汉滨区培新小学 谢克刚

最近,总有家长询问:我对孩子一直很上心,对孩子投入也很大,但孩子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下降的趋势。咋办?从家长的问话我就能感觉到家长对孩子教育充满焦虑。像这样充满焦虑的家长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了普遍。这种焦虑来源于我们对孩子教育方法的无所适从,对孩子前途的无比担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带着这些观念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的问题似乎都能找到一些解释。

为什么我只谈教育观念而不谈方法?因为方法是观念的具体化行为,面对不同的孩子教育观念可以一致,但教育方法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先来阐述第一个观点,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成人养德。这是说明教育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培养的关键期是很难去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孩子六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期间父母需要倾注大量心血,如果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养育问题交给老人,或是保姆,这样孩子很难与父母形成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在一个一对多的家庭环境里,(老人、父母、孩子)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这就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了。童蒙阶段就是孩子上小学阶段,这个时候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小学不抓好这些习惯,到了中学出现问题才开始重视,一切都晚了。

第二个观点是小学靠家长,中学靠老师,高中靠自己。小学是行为习惯养成阶段,这个阶段最佳的培养人是家长而不是老师。孔子就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他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培养好了孝道,就很少会出现犯上的事情。如果没有在家里面去培养孝悌,而在学校里培养孝悌,那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到中学孩子进入青春期,也是孩子叛逆期,如果父母不转变观念,还和小学时那样唠叨,动不动就付之武力,就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亲子关系紧张。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一位好老师,他会点亮孩子心灯,让孩子勇往直前。

第三个观点是教育是先严后宽,而不是先宽后严。颜氏家训里面写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其中有一句:骄慢以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就是说一旦养成骄慢习惯,然后去制止,你会发现不仅问题很难解,还会增加愤怒,最终造成相互怨恨,这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所以管教孩子一定是一开始就严,随着孩子长大慢慢放宽。确切地说,在孩子婴幼儿的时期就应该对孩子说不可以,而不是等到上学以后。在孩子很小时,宽松教育会让孩子任性成了习惯,当发现问题大了,该管的时候又太迟了。所以,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遇到一个严厉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第四个观点是教育具有滞后反应。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身体,到了中年、老年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孩子在很久以前就出现问题了,只是你没有发现。所以对孩子付出一定是从孩子出生一直到小学结束是最大的,渡过了这段时期,你就只需要添砖加瓦,孩子就会教育好的。

因此,当下的家长,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及时与老师沟通,有问题早治优于晚治,治优于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