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秦巴·旅事

古韵浓郁的刘氏故居


■ 张守让

古老的熨斗坝,随处可见岁月风华,风味独特的美食、优良的民风民俗、风景如画的山水、雄伟秀雅的民居。其中当属三合堂、四合院的民居对历史岁月的表达最为直接。故居造型以明清风貌居多,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主要图案,是明堂聚会之地。此类故居多为官宦之家或历史上有威望、富裕家庭的大家族。如今,众多族人仍保留着“关众堂屋”的概念,“堂屋”关乎运势,故居也就成了大家齐力保护的对象。

熨斗镇往南约4公里,刘氏故居便坐落在这里,院落经岁月洗礼仍秀美古朴。整座大院子的三间正房子、左侧厢房、曹门还在,正房坐南向北,堂屋和耳房的前檐都是双柁双檩,格子门、格子窗,雕花青石门磴一尺二寸见方,嵌着青石门槛,托着气势雄伟的大门,两边装着工艺精美的格子门,门额上部板壁还在,门口悬挂着一块大匾,六根大柱支撑屋顶,正堂屋雕梁画栋。屋内地面是用青盐拌三和土再加桐油筑成的,平整光滑又结实,饱含乡土雅风,阶沿全是用錾子打成的长三尺、宽一尺五、厚五寸的长方体石条砌成。

刘氏先祖的故事,来自于八十一岁的刘应清和七十岁的刘应金。“祖宗刘万敏是从重庆过来的,初来,这里叫孟家湾,这房子是第二代人刘仕奎和刘仕鳌弟兄俩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修这房子时,家中仅开了一个中药铺,并不富裕,墙体除转角使用青砖外都是用土坯砌成,修房时欠了不少外账。后来刘朝聘(刘仕奎之子)、刘朝臣(刘仕鳌之子)弟兄俩当上了顶子客(教书先生),挣来的钱物付清欠账后又重新积累,这个家又慢慢富裕起来,在当地誉有胜名,人们也逐渐被把他们住的孟家湾称为刘家湾。清代后期,某一天,白莲教(土匪)窜进了村子,祖爹刘忠烈锅里煮着鸡肉,顾不上吃一口就连忙带着一家四口人向屋后树林中奔去,仅剩下刘忠朝(无妻室儿女)一人坚持留守。一伙人在这里住了好几天,拿家具当柴烧,两条琴凳也烧掉了,把家里一切吃完喝光才走”。刘应金向我们叙述道。

解放后,刘氏故居先后被设为村委会驻地、村级小学、大队部驻地等,七十年代,这个院子刘姓同族有十几户人家。刘氏家谱虽已被毁掉,“宏强必远,本寿善宗,良世继光,万仕朝忠,立正应道,崇时维承,同德一心,志治思仁”的家谱内容却镌刻在后人心中。

除过有些残破的故居,刘氏家族宏伟的墓碑也是对当年历史的再现,墓碑属刘光明和儿子刘万敏夫妇三人合葬墓,以青砖嵌碑,坟墓高大宽阔,横额写“瑞露佳城”,整个墓体破损不大,刘氏家族祖辈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以勤劳节俭的美德培育好家风。碑铭正中写:皇清待贈故顯考諱光明劉公老大人之墓碑,先考受生江南移居湖北迁葬于斯,爰距老大人生於康熙庚午年六月初十时日辰时,受生享寿七十六岁,大限殁于乾隆乙酉年正月二十二日寅时寿终。墓碑的内容,正是我们所好奇的历史。

刘家非大富大贵之家,自湖北竹山县途经重庆来到陕西石泉县熨斗坝孟家湾后,通过自己双手努力,开药铺2间,置土地约150亩,勤勉节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偌大的故居,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刘氏老院子是属于平民旧居,建筑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特有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制度、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承载物,也是繁荣历史文化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