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教周刊

让阅读为教师成长插上翅膀

——读《教师笔记》有感

陈静华

认识王娅莉老师后,我们有幸在一个读书团队经常共读一本书,一起分享读书体会,一起做公益,我们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娅莉老师从一个农校毕业生成长为一名语文教学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一位优秀作家,她的成长轨迹非常励志。我以为王娅莉老师的成长与她的广泛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她的新书《教师笔记》后你便会找到她成长的密码。

《教师笔记》包括“写给家长”“写给老师”“写给学生”三部分,读其书如闻其言,亲切平和而不乏真知灼见。从书中能读到哲学的睿智、美学的唯美和散文的天马行空。她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文美,其情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在《教师阅读与个人成长》一文中,王娅莉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了阅读成长的要求:“在长期的阅读之后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强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一旦你能够独立解读文本,讲课就会有趣很多。思考变成一种乐趣,每一节课都成了一种向精神高地攀登的契机。”她特别喜欢茨威格在《三大师》当中对巴尔扎克写作情境的描写,说他这时就是拿破仑,驱遣着一切词汇,讲课也是这样,当你悟到了课堂的奥秘,你就是一个快乐的牧羊人,是一个沉浸在乐曲当中享受合奏的指挥家。

古有孔子读书留下“韦编三绝”的佳话,北宋的杨时程门立雪,今有钱钟书、杨绛、叶嘉莹、于漪等大师广泛涉猎、满腹经纶。王娅莉老师也力求向这些大家看齐,她饱读经典,主张师生共读,和学生找到共同的语言密码,通过经典阅读打开思维密码。我也曾经是一个深陷于繁重工作而疲惫不堪的老师,直到遇到了王娅莉老师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共读共写,深入的阅读和思维的碰撞让我们逐渐从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找到了教书的乐趣。

通过文史哲等经典的阅读,王娅莉老师的文学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她的文艺评论渐入佳境。她对司马迁、侯外庐、李春平、李春芝、李焕龙、黄志顺、王庭德等作家作品的评论常常高屋建瓴,具有导读的精炼和评论的中肯。她引导读者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解读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常常让你如醍醐灌顶,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指南。

《教师笔记》一书中颇见功底的还有第三卷中的散文随笔,《壶口记游》的大气磅礴,《清明怀想》的沉思厚重,《一条清溪叫桃花》的清新隽永,《伤痕》的自省意识……这只是娅莉王老师众多散文作品中的一部分,却也能反映出王老师深厚的学养和精炼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文章都是可以作为下水作文的范本的。

她的散文语言充满张力,令人回味。《壶口记游》一文调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她写水:“这水仿佛从每一个地壳里喷涌出来,就好像一壶煮沸了的陕北黄米酒,每朵浪花都在翻滚,每朵浪花都带着酒香, 每夺浪花上都站一头怒吼的雄狮, 它们前赴后继,毛发披散,在峡谷中一跃而起,腾起黄色烟雾,它们左奔右突, 寻找出路。每一个地壳都发出宏大的和鸣,整个黄河流域都在应和着壶口的怒吼。”她写人:“牵着毛驴的老汉,唱着陕北歌谣,酸枣一样的歌声,将钢铁意志化为万般柔情。陕北婆姨的红色棉袄,像开在黄土地上的大红牡丹,又像热辣辣的一碗烈酒。壶口以它的阳刚之气,冲刷掉了人的俗气和小家子气。”

读完全书,读者不禁会对这位我们身边的这位作家老师油然而生敬意。她把琐碎的日常变成趣味十足的诗情画意,跟随作家体验平凡日子的诗情画意,收获内心深处的桃花源。

阅读为王娅莉老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翱翔的翅膀,阅读王娅莉老师的书也可以给那些渴望成长的读者插上翅膀,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青年教师同行早日成才。感谢爱读书爱思考的王娅莉老师带给我们的隽永美文,期待在我们身边能涌现出更多王娅莉这样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为安康教育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