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本版标题

为有春风吹民生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吴亚君 周亭松 毛静

“这个平台非常好,给了我们一个直接和部门一把手当面沟通的机会,有利于问题的推动解决。”汉滨区人大代表、流水镇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方明清说。

11月23日,在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家议政议事室,汉滨区民政局局长李增武与三位提建议代表面对面,围绕区域性公益公墓和殡葬执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区长、局长与代表面对面”活动,是汉滨区人大常委会顺应新时代人大工作要求的一项创新举措。直面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汉滨人大立足区情实际、着眼群众关切,创造性开展各项履职工作的坚定与韧劲。

近年来,汉滨区人大常委会用好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理念,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丰富生动的履职实践聚合成一个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汉滨样本,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阵地建设,筑牢履职平台

走进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家,浓浓的中国红彰显着它的庄严和神圣,醒目的设计透露着浓浓的人大文化气息,和谐素雅的工作环境让人耳目一新。代表之家按照文化走廊、接待室、办公室、代表工作室、成效展示室、阅览室和议政议事室“一廊六室”规划布局,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于今年10月建成投用,为汉滨2000多名省、市、区、镇代表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整个代表之家是按照‘代表工作站、选民接待站、议政议事站、知识充电站、服务保障站’的‘五个站’功能定位建设,以期达到建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好桥梁、履行职责好平台、学习交流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代表意见好场所’的‘四个好’工作目标。”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恒军介绍。

在新城街道金川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10名市区人大代表的照片和信息在公示栏依次排列,墙上醒目的标示着阶段任务和工作目标。市、区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文刚介绍说,这些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教师,还有银行职员等,他们在联系政府、服务群众、助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辖区内一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产生了纠纷,我们就和陕西秦中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区人大代表李辉忠一同去调解,矛盾得到了化解。”张文刚说。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文刚工作室和新城街道金川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于2018年,设在金川社区居委会,设施齐备,属于一室多用。现联络市区人大代表10名。截至目前,委员工作室、代表联络站共接待群众来访80余次,收集建议46条,现场解决问题25件,参与调解各类纠纷30余起,涵盖小区环境、小孩入学、邻里纠纷、征地赔偿等方面。

近几年,汉滨区严格落实省市人大规范建设代表联络站的部署要求,将原有人大工作室、代表小组工作站等平台全面提档升级,在区人大机关建代表之家,镇街道建中心联络站,村社区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建联络站,非驻会的常委会委员、有条件的人大代表建工作室,坚持“实用、管用、有用”的原则,统一标准和制度,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实质性发挥作用。

在高新区安商总会设代表联络站,在张坝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五里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建立代表联络站,在忠诚农业产业园区设立委员工作室,谢蓉等市区人大代表设立代表工作室等。这些设置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代表联络平台,如同延伸到基层的“根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把人大工作的触角伸到每个角落。

截至目前,汉滨区共建成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室(简称“家站室”)153个,在全区各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人大代表服务窗口,实现了28个镇(街道)四级代表“家站室”工作体系全贯通、2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全覆盖,形成了人大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的立体化格局。

聚焦民生热点,推动议案落地

11月18日,张滩、关家、坝河三镇7万余名群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汉滨区张坝路改建项目提前建成通车。张坝路改建项目是2018年区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加快镇村公路建设的议案》的重要内容,工程全长30.6公里,是落实区人大议案任务、提升汉滨东片区骨干路网、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沿线群众安全出行、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张坝路改建通车后,为《关于加快镇村公路建设的议案》的办理画上了圆满句号,使得全区道路网络更加完善,交通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同时为张滩片区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议案办理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主管部门精心组织、组织施工单位认真负责、沿线群众鼎力支持,凝聚着各方智慧力量,议案的高效办结,赢得了人民群众满意认可。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对标“大局大事”,主动担当作为。紧紧扭住脱贫攻坚、基础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城东新区开发“五件大事”不放松,组织引导代表主动对标全区大局,以“五件大事”为重点,以联络站为载体,参与项目建设、矛盾化解、社会治理等事项,持续发力,让监督和支持深度融合,为推动全局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决战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期间,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以不同的形式、方式帮扶带动贫困户5800余户,300多名市区镇人大代表办企业、建园区、抓产业,200多名市区人大代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捐物近400万元。为助力“产业项目建设年”,全区176名人大代表主动投身产业项目主战场,创办领办企业189个。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主任陈均威介绍,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选取一些群众普遍关心、备受关注的民生方面的议案、建议进行重点督办。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牵头督办,各工委对口督办,促使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从“文字答复型”向“工作落实型”逐步转变。比如,周启余代表提出的《关于强化服务拓宽优质富硒茶市场销售的建议》、朱昌全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许正侠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社区工厂建设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的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尊重客观实际,迅速制定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及时出台日常巡查监管、复工复产指导意见等文件,让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创新工作方式,畅通服务渠道

12月15日早上8点,汉滨区大竹园镇人大代表鄢伟准时走进社情民意服务中心接听民情电话、接待群众来访,为了今天的工作,鄢伟特意穿上正装、戴上党员徽章,这是他作为人大代表的特有仪式感。

“我们人大代表每月都会走进社情民意服务中心,通过坐班加接访的方式,倾听民众心声、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鄢伟说。

汉滨区大竹园镇建立人大代表“抽访+走访+接访”机制,设立全区首家镇级社情民意服务中心,利用4112340抽访电话,大竹园镇人大办每月对重点工作、干部作风电话抽访,每月28日为代表活动日,每月15日为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和代表联络站固定接待日,每个联络站设立代表信箱。

履职全方位,服务零距离。在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镇人大代表黄锋将代表产业服务站搬到田间地头,按照“人大代表+X”模式,建设香菇大棚,带动21户脱贫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人大代表产业服务站等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带头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载体和阵地,进一步激发了人大代表履职的动力和活力。”大竹园镇人大主席马世瑜说。

老城街道辖区人口集中、社情民意复杂,为了使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在9个社区设置了9个代表接待岗,年接待选民2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12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上学、生活等困难问题,被群众称赞“小小的窗口、大大的民生”。同时,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依托28个镇(街道)代表联络站或政务大厅开通“代表热线”,架起了政府、代表与选民的“连心桥”。

建民街道人大工委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开通智慧人大平台,一个小程序畅通了代表与群众“互联网+”沟通渠道,将代表履职、为民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选民只需关注‘建民人大’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通过代表连线、意见建议等专栏,将意见建议反馈给人大代表,代表能及时听取民情民意,让群众和代表的联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建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周延科说道。

除了线下履职平台,汉滨人大线上履职平台也十分活跃。今年10月,汉滨智慧人大开通,与上级人大和各镇(街道)人大中心联络站逐步实现互联共享,同步开发手机APP,建设网上人大代表联络站,构建“实体 +网上 +掌上”的代表履职体系,全方位服务代表履职,为实现代表联系群众便捷化、智能化、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代表履职有阵地、联系群众有纽带、展示风采有载体,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实践“五个一”,设立委员工作室,联系群众搭平台;设置社区窗口,代表工作常在线;开通热线听民声,征求意见“畅通道”;广播电台设专栏,人大代表“讲故事”;积分管理树标准,履职评价有章法。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有效解决代表闭会期间履职限制,激活了区域内四级人大代表履职行权新动能。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森文表示,汉滨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总导向,把推进代表“家站室”建设、打造新时代人大工作综合体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总抓手,积极创新,激活机制,激发动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践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让代表工作更接地气,为促进汉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