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利为村民理发
通讯员 彭茜 何林
在汉滨区江北街道朱家湾村,提起街道干部万行利,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基层党员干部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理发、帮患病群众申办医疗救助等“小事”,成为群众口中“靠谱又暖心”的贴心人。
朱家湾村村民朱记道因行动不便,出门理发成了难题。“头发长了只能自己简单修剪,有时候乱得不像样,人也没精气神。”一次走访中,朱记道无意间的念叨,被万行利默默记在心里。
再次踏进朱家湾村时,万行利的手里多了一套崭新的理发工具。“叔,今天给您理个发,您看咋样?”他笑着走进朱记道的小院,语气亲切像家人。朱记道又惊又喜,连忙搬来小板凳坐下。没有专业理发台,小院里的阳光就是最好的“灯光”;怕碎发落进衣领,万行利细心调整围布角度,反复确认“不勒脖子”才开始动手。
剪刀“咔嚓”声在小院里轻轻回荡。万行利的动作不算娴熟,却格外认真:梳齿慢慢理顺头发,剪刀贴着指尖细细修剪,时不时停下询问“这长度行不行”“会不会弄疼您”。理完发,他又拿出小刷子,蹲下身把朱记道肩上、衣领里的碎发扫得干干净净。
“您照照,精神多了!”万行利扶着朱记道走到院中的镜子前。看着镜里整齐的发型,朱记道笑得眼角皱起细纹,紧紧拉着万行利的手:“万干部真是把咱的小事放在心上。”
村民张正凤常年被病痛困扰,看病吃药的费用渐渐成了压在家人肩上的“重担”。有时为了省钱,她连医生建议的必要检查都想放弃。万行利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想到了医疗救助政策——“说不定能帮她减轻点负担”。
他立刻从办公室找来汉滨区医保局、民政局关于第三类医疗救助对象的申报文件,逐字逐句研读。遇到模糊的条款,就用红笔圈画标注,再拨通相关部门电话反复咨询,直到把“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摸得“门儿清”。随后,他又帮张正凤梳理病历本、缴费单据、身份证明,列成一张清晰的材料清单,逐条核对“不缺一样”。
申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材料不全需要补,有时流程衔接遇阻碍。万行利从没有过“算了”的念头——医保局工作人员忙,他就坐在旁边耐心等,直到对方有空对接;遇到张正凤看不懂的政策条款,他就把专业术语换成“大白话”,拿着清单一点点解释:“这张单子是证明啥的。”“下一步要去哪个窗口。”
当江北街道贴出第三类医疗救助对象公示名单时,张正凤的名字赫然在列。万行利看到公示的第一时间,顾不上回办公室,攥着公示单就往张正凤家跑。“张大姐,您的医疗救助申请下来了!”
接过公示单,张正凤的手指轻轻划过自己的名字,眼眶渐渐泛红。“万干部,真是太谢谢您了!有了这个救助,我看病再也不用揪着心省钱了。”她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字字透着踏实。
“帮扶哪有什么大事小事?只要是群众需要的,都是该做的事。”面对村民的感谢,万行利总这样轻描淡写。可在朱家湾村村民心里,这些“小事”藏着最真的情——为朱记道理发,理的是“群众不便”;帮张正凤办救助,解的是“生活难题”;走村入户时的一句叮嘱、遇到困难时的一次伸手,都是他践行“为民初心”的具体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