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生活故事·要闻

家有一“宝”

■ 王尧

山的那边还是山,抬头只见巴掌大的天。那是我的老家——秦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我的母亲就是从山那边嫁到山这边的瘦弱单薄的妇女。

在那个十山少水没有田的小村庄,靠上世纪七十年代开荒修梯地,我家分得了两亩贫瘠的山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6口,我们姊妹4人。靠着这两亩薄地,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但压根填不饱肚子。

母亲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在小山村里算是文化人,虽然瘦弱单薄,但生性好强。为了生存,除了干农活,还开始了她20年的转山收山货的小营生。

那个年代,山村没有公路,没有电,母亲靠着双脚和火把,肩挑背扛,不分昼夜,双脚丈量着十里八村的每家每户,收香菇木耳猪鸡牛羊。她没有闲的时候,或许是不敢闲。只要听到哪家有山货,她就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抖擞。别人说她是劳碌命,她哈哈一笑。不是劳碌命,那是对命运的不从,对生活的期许,对家庭和孩子们的爱!

或许是耳濡目染,或许是言传身教,我们姊妹也变成了得力小助手,10岁不到,就可以帮她料理家务,打理“业务”。现在回想,我们在外经商应该归功于那时母亲的启蒙和影响。

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母亲用她的力量让我们姊妹4人走进了省城,3个上了大学,老二因为自己厌学,不顾母亲的苦口婆心,初中就出门打工,现在倒也小有成就!

那个时期,那个条件,她笑着说,她为了孩子活!现在条件好了,她依然笑着说,她活着为了孩子!

现如今,她已年过花甲,4个孩子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按常理,操劳一辈子的她应该好好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但她没有,仍然闲不住,还是像打鸡血一样……

她对事务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一直都影响着我,有些甚至让我都很吃惊。如经常在我耳边念叨的,生活好了不能忘本,要珍惜粮食,衣服够穿就行,不要铺张浪费。她一直都很节省,有时我会觉得那真是节俭到家了!但当每年回老家,给村里60岁以上所有老人送去慰问品时,她就大方了,要自己准备,丰富多样,一个不少。那时的她,感觉是由内及外的爽朗和开心!

我们也曾经无数次劝她该停下脚步,好好享受生活!但我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停不下来。

她现在是小区里的社区团购团长,我也不知道一个农村老太太怎么当上的!手机用得比我还溜,一天忙碌得不停,电话和业务比我这个开公司的还繁忙。

但别小看一个卖菜的,今年她又有了大作,在西安买房了,而且自己买的。尽管我们给她买的有房子,但她说那不是她自己买的,不是她自己的房子!刚开始,我们不懂,她什么时候考虑过自己,属于过自己。后来懂了,那不是一套房子,那是一个激励我们的风向标,那是一种情怀和精神!

房子,她买了,她告诉我们:“孩子们,你们什么都不缺,什么也都不需要,我老了后,房子就不留给你们,我要捐出去,留给你们一点精神财富。”我想,这种精神是留给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个60岁的老太太靠卖菜,在西安都能买房子,只要我们肯吃苦,脚踏实地,向着我们的目标奋斗,一定会取得成功!

母亲老了,身体更加瘦弱单薄了,但人老心未老,眼睛更富有光彩,始终激励着我们。我们不再劝母亲享享福,别再那么卖力奔波,因为那不是她想要的,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母亲那朴实的诠释:我能,我行,不要把精气神弄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