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整装再出发 奋进新征程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之回顾2020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牢牢守住了全省疫情联防联控的前沿阵地,为“全省万人确诊人数在湖北毗邻省份中最低”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26人确诊病例全部治愈,累计排查疑似病例、密接人员及中高风险地区来安人员53.8万人次,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督导组肯定。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运行有序、防范有力,市县(区)核酸检测实验室全部建成投用,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开展。

经济运行以保促稳。在全省率先部署复工复产复市工作,打好惠企纾困、减税降费政策组合拳。全市累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筹措财政资金8200万元用于组织春耕生产、支持企业复工、刺激市场消费;新增减税降费15.89亿元;金融机构发放企业和项目建设贷款227亿元。市场主体累计达22.87万户,非公经济占比59.6%、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如期全面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落实产业扶贫政策23.93万户,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39.6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新社区工厂”后续扶持发展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三结合三强化”消费扶贫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安康扶贫空间升级为陕西扶贫空间。

重点项目取得突破。26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5亿元,11个重点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富强机场顺利通航并陆续开通北京、上海等航线;西康高铁前期工作达到全面开工条件;平镇、安岚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毛绒玩具、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领域产业项目,在全省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受到关注和肯定。

开放招商成果丰硕。全年线上直播招商推介活动118场次。组织了安康名优特色产品暨重点合作项目走进上海等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安康“无水港”建设取得突破,“公铁海”联运线路、“安西欧”货运班列相继开通。获评“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累计引进项目518个,到位资金818亿元。利用外资、引进内资分别增长25.8%、7.8%,增速列全省第二、第三位。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投入民生支出325.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1万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二甲”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28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完成,职工医保与生育保险合并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县全覆盖。“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实践创新获国家教育部关注肯定。“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安康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政府工作报告》之回顾“十三五”

坚持发展为要,聚力追赶超越,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跨越百亿元关口,增幅分别达到44.1%和78.2%,经济综合实力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水陆空”多式联运的秦巴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初具规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承载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生态立市,突出园区带动,筑牢绿色循环发展基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和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安康高新区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跃升到63位,1340个现代农业园区、19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活力迸发,新安康门户区、城东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旬阳撤县设市获国务院批准。

坚持开放兴市,狠抓招商引资,外向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累计引进项目1974个、到位资金351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建立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13个、院士工作站9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25户,获21项省级科技奖,与国内2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坚持产业强市,推动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六大绿色工业占比达85%。包装饮用水产业异军突起,连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无中生有”,经营实体达558家,在营新社区工厂691家。千亿富硒产业集群加速聚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实现“全覆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千亿康养产业集群扎实起步。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4.4:40.3:45.3,安康正从工业化初期加快向中期迈进。

坚持民生为本,牢牢兜住底线,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聚焦民生财政“两个80%”目标,累计支出1330.9亿元,年均增长11.9%,高于同期经济增速。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84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563个,培育发展各类产业项目经营主体8441个。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1万人次。民生城建完成投资106.5亿元。

砥砺前行、拼搏进取,锤炼了有知无畏、勤勉敬业、担当实干的优良作风。建立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复杂问题现场办公解决等制度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议1250件、政协委员提案1627件,办结率100%;公开承诺重点工作与民生实事1508项4697件,按时办结4447件,占比94.7%;市政府工作满意度调查连年走在全省前列。

《政府工作报告》之展望“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是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定“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统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基本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

重点要把握好六个方面:

一要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推动速度质量相得益彰。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突出重点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实现更高目标夯实基础。找准安康在全省追赶超越和国内大循环中的发展定位,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经济发展质量速度“双提升”“双促进”,努力办好“安康自己的事”。

二要深化绿色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森林碳汇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打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认真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及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三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紧盯“六大绿色工业”“五大特色农业”持续发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三产服务业水平。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个千亿产业集群,塑造“中国硒谷”“养生胜地”“绿色钒都”地域品牌。

四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发展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和关键支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强化城镇和村庄规划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五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统筹高效利用好国土空间资源。聚焦“秦巴明珠”城市形象定位,深入实施中心城市“湖城一体、疏解老城、重心北移”战略,统筹推进县城和副中心、重点镇建设,努力推动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逐步提升城市、集镇、社区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质量。

六要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共享改革创新成果。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管齐下”,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机遇,继续提升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努力打造秦巴内陆招商引资“洼地”与开放发展“高地”。大胆推行切合市情的“小切口”和“小步快走”改革,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带动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政府工作报告》之展望2021

全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以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 持续抓好“六稳”“六保”工作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精心实施3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00个重点前期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50亿元。组织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聚焦六大绿色工业、五大特色农业和包装饮用水、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重点领域,梳理200个新上或续建项目、100个年内投产或新增产能项目,力争全年产业项目投资增长8%以上。

全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不断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财政工业稳增长专项资金杠杆效用,激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生产要素向工业领域倾斜。以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含5个“飞地经济”园区)为重点,持续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提升招商引资、项目承载与园区配套能力,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40户。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刺激旅游、餐饮、住宿、消费等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商贸会展、文旅惠民、消费扶贫等活动,着力拉动市场消费增长。引导社会力量规范进入教育、养老、家政等领域,打造现代服务要素齐全的“便民消费圈”,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户以上。

(二) 统筹园区和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园区引领作用。安康高新区要树好“产城融合”标杆,做到城市开发建设与高新产业培育并驾齐驱,确保全年新增投用投产项目40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市领跑。恒口示范(试验)区要聚焦建设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西北商贸物流重镇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增长6%、10%以上。瀛湖生态旅游区要加快旅游产品、品牌、标准“三位一体”同步建设。

做实做强县域经济。高标准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约节约发展。廓清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定位,构建特色鲜明、功能错位、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支持汉阴、平利、汉滨加快创建省级经开区。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以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旅居新业态为主攻方向,精心组织实施“+旅游”系列工程。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梯次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创建,积极构建“航空+高铁(动车)+县县通高速”的旅游交通新格局。加快旅游网上营销和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提高旅游商品吸引力和附加值。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创建项目,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三)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持续贯彻落实“招商引资十五条”和“招才引智十八条”。紧扣五大特色农业、六大绿色工业和包装饮用水、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点项目或技术团队,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全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人才100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启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安康海关、口岸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陕西自贸区安康协同创新区建设。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最安康”品牌影响力。加快实施“证照分离”等改革事项,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制度机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强化市审改办、职转办、营商办协同联动,提升“放管服”改革整体水平。

(四)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确保稳定脱贫不反弹。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探索建立相对贫困识别和预警机制。持续完善“5+X”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和“支部+X+农户”工作机制。拓宽涉农整合资金投向,加强扶贫资金资产监管,加大非贫困村投入力度,逐步推进教育、医疗和住房等保障政策均衡化,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推动产业发展上台阶。按照“绿色循环、三产融合、科技支撑、品牌引领”思路,做实“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提升”产业链条,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聚力做大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富硒粮油、蔬菜、鲜果、中药材、蚕桑等传统产业,持续提升林下经济综合效益。

建设美丽乡村强基础。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以水、电、路、气、讯为重点的改善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等升级,建立健全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能人兴村”战略和“双培双带”工程,切实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积极探索“三治融合”基础上的“五治体系”新模式。

(五) 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秦岭、巴山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省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削减任务。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认真落实汉江“十年禁渔”和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四清四无”。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三沿三边”和富强机场等重点区域绿化4万亩、营造林99万亩。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配套,逐步加快“多规合一”进程,努力打造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秦巴明珠”。稳步推进中心城市“湖城一体、疏解老城、重心北移”发展,加快推进新安康门户区建设,支持城东新区开发建设提速,全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精致打造特色城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城市创建工作,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改、以创促管”,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质量。继续推进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完善中心城区供气管网,优化城乡供气站点布局。扎实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网络提速降费,加快5G基站建设。加快智能电网、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强力破解房地产领域顽瘴痼疾。推行中心城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积极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

(六) 全力保障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全力打造“无欠薪城市”。

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巩固提升“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实践成果,探索建立新的实现路径与评价标准,打造“德润安康”品牌。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区)创建工作,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统筹抓好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健康安康建设。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快市中医医院传承创新项目等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和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做实市级医保统筹,完善职工医保、医疗救助政策,健全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健康细胞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国卫复审和卫生集镇创建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启动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八大工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质量效能。推进“三馆一院一中心”标准化、数字化转型,引导社会力量开办24小时自助图书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持续推进汉水生态博物馆群改造提升。扎实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推出一批优秀文化文艺作品。

加强公共社保服务。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优化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管理服务,适度提高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待遇。持续推进养老示范园区、星级养老机构创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实体。加快实施市儿童福利院迁建项目,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关爱服务机制。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巩固扫黑除恶成果,推进专项斗争进入常态化。创新完善打击犯罪新机制,多维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标准推进“八五”普法。组织开展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和“大督查、大调研、大接访”活动,积极防范各类风险隐患。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七)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推行市政府党组每月一次周末集中学习制度,练好“八项本领”,增长“七种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市纪委监委专项监督和其他监督,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凝聚追赶超越强大合力。

锤炼过硬作风。认真贯彻实施《政府督查工作条例》,说了算、定了干,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旗帜鲜明鼓励干事创业、激励担当作为,为“担当者”担当,让“敢为者”有为。

永葆清廉本色。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历次以案促改专题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