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

项鸿国:

从书生到游击英烈

潘全耀

重温历史,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前不久,我在胡本成家采访(胡本成是革命烈士项鸿国的二女婿),发现在他家的箱子里珍藏着一些关于项鸿国烈士的文史资料,主要是项鸿国烈士健在的同学、战友们的信件和回忆文章等,我用手机拍照后,拿回家里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我发现有许多内容是鲜为人知的。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让广大读者和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而项鸿国烈士已经离开我们72年了,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34岁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总结建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深切地怀念这些故去的英烈们。

在人们的印象里,游击英烈一般都生得高大威猛、力气过人,那么,项鸿国烈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从一名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文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从项鸿国的身上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一个革命人的初心使命。

项鸿国1913年出生在旬阳县蜀河镇一个小商人家里,自小在家上私塾。1928年,15岁的项鸿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国立第一中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北平弘达学院,由于他从小就刻苦学习,眼睛高度近视,但他坚持不戴眼镜。

项鸿国考入北平弘达学院,踌躇满志的19岁少年,怀着满腔的爱国之心来到了北平,他想通过努力学习,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就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安康同乡汉阴人梁唐晋,梁唐晋原名叫梁鸿江,后来改名为梁唐晋,是进步青年“时事小组”活动的召集人。1934年,梁唐晋约项鸿国参加了“时事小组”的活动,将项鸿国吸收为小组成员,在那里,项鸿国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后来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35年五六月份,因华北形势告紧,项鸿国来到了延安“抗大”学习。抗大毕业后,项鸿国被我党派往河北省某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以后又被派到河南确山游击队任中队指导员。在确山因负伤耳震聋后才回到蜀河。

1937年,24岁的项鸿国从北平回到蜀河,担任蜀河小学的英语和音乐教师。那时的他,青春勃发,活力四射,不但歌唱得好,还会自编自导戏剧,适逢抗日战争爆发,项鸿国把学校当作宣传抗日救国进步思想的阵地,他经常教学生唱进步歌曲,还组织排演了一系列抗战话剧。在拿起笔杆子的同时,他还能拿起枪杆子,在以防匪患而成立的有20多支枪的蜀河青训班中担任教员,他还联络国民党驻蜀河部队,杀死吕关铺反动组织“天黄锁”头目陶燕功,表现出了机智果敢和英勇善战的军事素质。与此同时,项鸿国还在默默地进行着地下活动。

1946年,李先念中原突围部队经过旬阳时,项鸿国作为向导,带领大军顺利突袭双河,占领蜀河。这次大军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突袭成功,与项鸿国长期坚守地方,熟悉地形、摸清武装力量是分不开的。项鸿国本来可以与大军一起走,但他选择坚定地留在后方工作,并接受了部队临走时给他留下的枪支弹药,他要组建他心目中理想的地下游击队。

项鸿国暗中四处联络武装,发展游击队员,跑遍了安康、汉中、商洛、郧西等地的崇山峻岭,将每个地方的地势和地方武装情况都画在本子上,默默进行着,为的是蓄势待发,迎接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在1947年解放旬阳时,项鸿国带领游击队与旬阳伪政府军进行激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项鸿国等人光荣牺牲。

在梁唐晋给项鸿国三个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鸿国同志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的确,他死得太早了,是我们党的一个损失,但他是为革命而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死犹生,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据《旬阳文史》记载,项鸿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毅然抛弃优裕的家庭环境和小康生活,颠沛流离,出生入死,投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