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史·文讯

安康古代文学史话

方 琛

清代,刘应秋《一砚斋》收录散文59篇,赋4篇。与刘应秋同时活跃在安康文坛上的还有兴安知府王希舜、李筠庵、鲁仁新以及许又衡、许又峰、钟仪奇、钟仪杰等散文能手。他们留下的《汉阴地土辩》《刘瑞云》《汉阴近代盛衰始末》《建设七里关路碑记》等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史料价值。另外,清代安康文坛客籍的地方官吏如紫阳令张志超,平利令古沣、石珩,旬阳令邓梦琴、宁陕总兵黄芳、安康知县陈仅、汉阴通判钱鹤年、兴安知府叶世倬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到清代中晚期,董诏、张补山、朱元勋等人,所留下的散文《正谊堂文集》《游万春寺》《平匪十策》《守城纪略》等都纯正不矜、沉实恢弘。

游香溪洞记

清 林扬光

去城东南七里有香溪,八洞对开,一桥横亘,楼台掩映,竹木阴森,安阳之胜景也。溪长而狭,西北流注汉江。由洞之初步历三天门六百二十步,连峰叠 ,迤逦相属;而西隅林辟山林若门关然。回视汉江一带,远山如黛,人家三五,烟树参差,宛如图画。复行四百余步,则山环水曲,婉蜒四塞,抵洞天矣。当路有楼曰:《纯阳》, 空如蝮,道穿其下。入路转处,山门豁然,则纯阳洞也。洞祀吕纯阳,左右为道寮,前为楼。入楼,羽士沦茗待话郑福遇仙事,甚悉。若目击者,神仙之事虚无缥缈不可知,而自明至今垂四百年,犹能举其刺史姓氏而乐道之,遗爱在民,亦可知之。小憩,出洞左转四十余步至药王阁,上行二十八步为三茅洞,其地重樾交荫,仰视断壁石窑欲堕。茂林濯莽比攲生石罅中。由药王洞下行十五步为龙王洞,有井,祷雨辄应,每夏旱,官民争趋焉。八十步至文昌洞,又五十三步至八仙洞。新雨既过,流泉涓涓,涌出户外,幽鸣不绝。洞外有凉亭,轩广足挹前山之秀。登亭长啸,山鸣谷应,天风吹衣,飘然凌云高举矣。左右安石棋枰二,相传为仙人奕棋处。石枰刻划明甚,以征作伪语云,弄巧反拙,此亦世俗文饰之通弊。其右为观音洞,深可及体,径无人迹。导游者指谓姚军门文广所修,工未竣他去,今遂荒废。噫!天下事未竟者多矣。前人创之,后人或用或弃,前者不能预料也,岂惟一洞云乎哉!亭外通驾云桥,斜长约四丈,端走上天梯,高一百六十余级。约五十六步可至玉皇阁。然陡峻异常,行者喘息,改由祖师洞行焉。祖师洞西南与七洞对。前殿棂四敞,远望岚辉映合,绿缛蓊翳,鸟窠挂枝间,时有风声泉声。循石磴而下,与丁丁伐木声相合。洞前石碣诗刻颇多,有明嘉靖题壁。据土人云:旧时上天梯在此。由此至玉皇阁八十五步,阁据山巅,从曲径入,径尽而见阁。阁前香柏一株,唐时物也,古色斑斓。小立其下,顾视衣襟,疑若生翠,门外夷旷,东南相对处文武二山,高矗云际。时斜阳西下,明霞烂空,如鱼尾赤山间,紫绿万状。回顾纯阳八洞,在林烟隐约间,小如拳石。循径归,羽士徐洞章告予曰:此地名胜甲安邑,兵燹后楼台竹木大都煨尽,此其仅存者。余低徊荒烟蔓草间久之,喟然曰:若者可耕,若然可桑,若者可杂树木,余资若力兴修农利,计地所出,岁所入,恶心以时补葺,不十年当复旧观。嘻乎,吾侪一官匏系于此,莠民乱政也则忧,惰民旷业者则忧,亢阳阴雨害稼者则又忧,当夫气烦虑乱,视壅志滞,苟非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何以理达而事成也,以此为语邑游观,非政之讥,吾知免夫。

这是目前我们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完整、最优美的古金州八景之首香溪洞游记。作者原籍福建,就职于辛亥革命前夕(1910),是古代最后一任安康县知县。文词隽美,引经据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碑文耸立于香溪洞吕纯阳洞侧,历经沧桑幸存始然。

小说 明清时期,描写安康的笔记小说作者有近百位,主要人物有王帷俭、陆心源、李梦阳、孙奕世、王希舜、穆坤、刘应秋、邓梦琴、叶世倬、邓传安、董诏、张九龄、魏源、岳震川、黄肇良、郭焱昌、顾马录、谢馨等。《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大慧禅师》《黄巢王气》《女皇氏》《安康郡侯任天锡》《关南道刘致中》等名篇不失为笔记小说之佳作。

国民党统治时期,仁人志士走出安康,投身于进步文化运动,并与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闯将们一道创作白话小说。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流传至今的小说作品尚不多见。

(连载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