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党建强“后扶”,“后扶”稳民心

通讯员 文飞 吴静文

“自从搬到这个小区以后,我们过得很开心,我们老两口现在园区务工,上个月我一个人就挣了2200块钱。”今年60多岁的郑诗江是从汉阴县太行村搬到平梁镇兴隆佳苑小区的贫困户,一提起搬迁后的生活,这个爽朗的老人就忍不住咧嘴笑。

为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力,真正达到搬得满意、住得安心、收入稳定,该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并全面推广了“一个支部引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有效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梁镇兴隆佳苑共安置443户1749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3名党员,其组织关系在搬迁后立即迁入该社区,成立兴隆社区党支部,由青年党员欧波任社区党支部书记。

欧波介绍:“自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引领社区文化理事会、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党员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发挥了很好的统领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6名党员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16名志愿者联合29名楼长分成宣传组、信息登记组、门口值守组、社区巡逻组24小时进行疫情防控,有力保障了社区安全。”

据了解,针对易地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该县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了搬迁社区党组织全覆盖。2019年,该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根据规模和党员数量,采取单独、联合、挂靠组建党组织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党小组15个,从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产业技术能人、务工经商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名,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落实新建社区干部补贴、党建工作经费和办公服务经费、建设一个党群服务中心、配齐远程教育设备五项保障,以党组织为统领,设立村(居)民委员会及各类群团自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增强群众获得感,该县根据搬迁社区规模大小和相间距离,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形式,成立社区管委会、居委会或居(村)民小组,负责社区管理工作,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推选出网格长,将党建、物业、就业、平安建设等纳入到网格之中,破解了搬迁地与户籍地管理的难题。

“以前家里总是紧紧巴巴的,自从去年5月份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以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工,每个月能挣2000块钱左右,家里一下就显得宽裕多了。”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谢祖菊因为要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干,一家人的花费就落在了丈夫的肩上。

针对有劳动力或弱劳动力搬迁户的就业问题,该县结合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每个安置点至少建1处新社区工厂或社区车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农特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等加工企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20个扶贫搬迁社区共建社区工厂47家,19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着力打造“百园千亩万户”工程,大力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在各搬迁社区或所在村组至少建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动员搬迁群众以土地流转、带资入社、务工取酬等带贫方式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长效产业,以户均年增收1万元为标准发展农业产业园规模,采取合作社代管、划地到户、农户承包等多种方式耕种,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均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带资入社成为股民,这一举措,真正把搬迁群众镶嵌到了产业链上。全县20个搬迁点均已配套建成农业产业基地,种植茶叶、蚕桑、猕猴桃、果蔬等长短期结合的特色产业园5.5万亩,成立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

为提升群众归属感,全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全面推行“八个服务中心(5+3X)”建设,各安置点实现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人日间照料和儿童托管“五中心”全覆盖,同时,根据各安置点个性需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成立矛盾调解、产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等“3X”服务机构,让群众不出小区大门就能满足各种生活所需。

说起“八个中心”给小区居民带来的便利,拄着拐杖的残疾人罗云感触最深:“以前住在离漩涡集镇十几公里的山上,因为行动不方便,买东西都让邻居帮我代买,搬进紫云南郡小区后,小区平价购物中心从粮油到电器,普通生活日用品都有,我下楼就能购物了。”最让她开心的是小区还有“儿童辅导中心”,女儿下午放学后还可以到辅导中心去完成作业,并且有老师辅导。

“下一步,要继续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推行‘138’模式为主抓手,通过‘三个一’产业扶贫,持续培育好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农业产业园,完善落实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确保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安居乐业,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