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广告

带着“法律明白人”奔小康

——陕西省司法厅帮扶镇坪县曾家镇阳河村小记

记者 于延琴 张世虎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镇坪县曾家镇阳河村,眼前这个群山环抱、绿水环绕、风景如画的山村,处处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慢生活。

村党支部书记屈召勇告诉记者,全村147户462人,建档立卡100户325人,2018年整村脱贫。如今,“贫困户都住进了新家,有稳定的收入,村里股份分红年年有,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省司法厅的倾力帮扶!”

省司法厅驻阳河村第一书记雷涛说,阳河村2018年脱贫后,省司法厅一直是派驻力量、帮扶投入、驻村时间、管理力度“四个不减”,从2015年至今先后扶持近500万元。

真金白银的投入,使这个只有147户人家的小山村基础设施迅速得以改观。在省司法厅派驻镇坪县挂职副县长、阳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张东峰看来,最令人引以为傲的,是扶贫队留下来的知识技术、法治思想,甚至发展思维,已在阳河村扎下了根。而这,亦是省司法厅帮扶阳河村的初衷: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6年如一日持续帮扶,群众“100%满意”

2015年,省司法厅作为省直部门开始定点帮扶阳河村。当时,该村147户462人,建档立卡100户325人,贫困程度深,情况亦很复杂,“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从2015年至今,省司法厅择优接续选派了4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力度持续不减!”张东峰介绍说,省司法厅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拿出6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制定详细帮扶计划,选派过硬驻村干部,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到村督促落实,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建设,推动整村加快发展。 雷涛是省司法厅2018年派驻到该村的第4位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情况是,镇坪在安康市率先整县脱贫摘帽。脱贫摘帽后就是巩固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阳河村要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我到村后没有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担子更重!”

作为关中人的雷涛,在很短时间里就克服了语言交流关、生活饮食关,把真情洒在阳河村的家家户户。无论是挨家挨户走访调研,还是带领乡亲们外出学习,雷涛都觉得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回去后,很可能没有机会如此长时间跟农民群众吃住在一起了!”所以,他把每件事都尽力做好,“不留遗憾”。

雷涛的这种“不留遗憾”,实际上也是该厅“第一书记”的传承。6年来,该厅先后选派4名“第一书记”,每任都尽我所能为村里办实事、解难题。6年里,消费扶贫近100万元,选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修通了3公里连户路,修建了3公里防洪河堤,建起了文化广场,不仅成功摘掉贫困帽子,更成为“法治文化示范村”。

不仅如此,省司法厅的每个帮扶干部,他们把镇坪当作自己的家乡,把司法厅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都汇聚到镇坪;他们把贫困户当亲人,真心实意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如争取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选派山东籍张凯律师为镇坪提供法律服务;警务督察处一级调研员廖文详,年近花甲,主动申请来驻村;帮扶干部李厚文不仅帮助残疾人杜咸明住进了新房,还帮他孩子找到了工作……

正是在省司法厅6年如一日的精心帮扶下,阳河村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法治建设深入人心。倾情帮扶也得到回应,阳河村的贫困户给他们的帮扶人打出“100%满意”的好评。

村里有个“个十百千万”工程

“预计高产的时候,每天能产1000多个鸡蛋,至少一块钱一个,而且雷书记已经帮我找好了销路。”

天刚微亮,村民王林就来到他的养鸡场。手上的包谷粒还没撒出去,小鸡仔都呼啦啦地围了上来。望着眼前大小6000多只鸡,王林喜上眉梢。想起原来在煤矿上的日子,他打心底感谢雷涛给他铺开的光明之路。

王林因缺资金成为在册贫困户,他的帮扶人就是雷涛。“前几年矿产还可以,干活能挣到钱。这两年矿上挣不到钱,我又没有别的门路,日子越过越难。正好雷书记组织我们去学习参观养鸡,我参观后就回来办了养殖场。”王林笑着说:“今年赚上三四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脱贫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高质量发展产业?这是雷涛担任“第一书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得靠产业。”

在省司法厅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跟扶贫工作队经过仔细调研,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马,根据村情实际,以党建+系统思维,全力打造“个十百千万”工程,即“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以1个支部引领,10个能人带头,发展100亩标准魔芋和100亩核桃经济林、1000头猪和10000只鸡。

目标已定,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首先带他们出去参观学习,打开他们的眼界和思维!”雷涛自己开车多次带领村里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到西安、渭南、汉中等地参观学习。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和能人大户的示范效应。

“去年雷书记带我到汉中参观学习烤烟后,我回来就流转了30亩土地开始栽种。这是正在烤的第一炉烟叶。”村民金兵一边往烟炉里添加柴火,一边感叹,这比在外边打工好多了,既照顾了家人,还能给乡亲们带来收入。“今年烤烟大概需要300多个工,我开的工资是每天120块钱,光这一项下来就近4万块钱。”不仅如此,猪舍里的24头猪也让金兵喜在心上,保守估计今年能有20多万元收入。

在支部的引领作用和能人大户的示范效应下,阳河村依靠绿水青山,因地制宜,特色产业渐成气候。截至目前,该村种植猕猴桃10亩、菊花50余亩、魔芋50余亩、核桃100亩、养蜂200余箱。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不止于此,日常工作中,工作队不断发掘产业带头人、技术领头人,培养各类技术骨干,锻造一支当地“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 比授鱼更重要的是授渔,要让他们自己扛起奔小康的担子。”雷涛说,这是“个十百千万”工程初衷和目的。

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

除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省司法厅更注重发挥行业优势,让法治惠及村民。

在阳河村口,一块“法治文化示范村”的竖牌,入眼醒目。集健身、普法、学习于一体的2个法治文化广场,既方便村民娱乐休闲,又可以有效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屏幕面对面咨询省厅的律师。”村委会副主任郑文明指着调解室内的法律终端机介绍,“省司法厅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资源,为我们村子提供了很多的法律援助。”

一组村民刘贵平就是受益者。三年前他在附近工地打工,压坏了双腿,前前后后做了8次手术。去年,施工方不再提供医药费,妻子也没有工作,家里顶梁柱倒塌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雷涛和驻村工作队商议,启动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武器,带刘贵平前往市中心医院做伤残鉴定,并帮助他打官司。

就在今年5月6日,刘贵平事件立案,5月29日调解。依照协议,施工方赔偿刘贵平医药费和各项损失共计56万元。“感谢省司法厅,感谢雷书记,是你们让我再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刘贵平一个大男人感动得哭了。

通过这件事情,刘贵平觉得“法律太有用了”,成为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

结合法治乡村建设新形势、新变化,2018年,省司法厅全力推进基层“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提升“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切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夯实依法治国基层基础。

阳河村作为省司法厅的定点帮扶对象,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2018年开始,省司法厅就在该村全力推行“法律明白人”工程,力争每户达到一个“法律明白人”。

屈召勇介绍,省司法厅每年都要在村里开展好几次普法活动,帮每家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就相当于基础版的“法律顾问”,帮助村民解决常见的、比较简单的法律问题,引导村民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纠纷、维护权益。村里有“法律明白人”,村民就会少做甚至不做“横事”“傻事”,“村里形成了一个人人学法、守法、遵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近几年全村没有一起上访事件发生,大家全身心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