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端好“三碗饭”,造福新乡村

(上接一版)3月2日,中原镇红专村贫困户黄小燕收拾好行李后,和120名老乡一同乘坐免费大巴车,前往对口帮扶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务工。

今年42岁的黄小燕,往年正月初六一过,便乘坐火车前往常州。今年受疫情影响,困在家里一直出不去。“干部给我们宣传了‘点对点’接送服务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乘坐的免费包车直接把我们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黄小燕在电话里介绍,“过来第二天就上班了,在汽车配件生产车间做插线工作,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出门上车,下车进厂。为了保障务工人员顺利返岗,汉滨区采取“统一包车、统一餐饮、统一防护”的措施,以“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方式,全力做好农民工返岗运输服务保障。提前与务工地沟通对接,分期分批开通务工人员“返岗直通车”,确保返岗务工人员“走出家门”即“跨进厂门”。全区累计返岗复工156013人,其中开展“点对点”输送31批次,输送5220余名农民工返岗就业。

稳就业,既要出得去干得好,又要留得下能致富。针对不能外出的贫困劳动力,汉滨区通过办好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做好就业帮扶,防止返贫。

“我在社区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收入很稳定,下楼就能赚到钱。”去年年底,33岁的关庙镇黄林村贫困户李娜从山上搬到山下的安置社区。前不久,工厂复工后,她成了这里的一名“上班族”。像这样的社区工厂,该区共建成83家,解决就业岗位12000余个,吸纳群众就业571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643人。

稳就业,脱贫更有底气。汉滨区人社部门结合困难群体、农民工、技能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招聘会”,多方拓展劳动力输转渠道。全面开展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扎实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社区工厂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工作。重点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建立稳定脱贫和防返贫预警监测长效机制;对未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对于无法外出、就业有困难的贫困劳动力,优先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汉滨区力争实现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25000人,技能培训3000人。预计到年底,全区可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达到100家,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00个,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

“金饭碗”:创业服务户户增收

在山高人稀、沟壑纵横的关家镇高沟村,李清保正带领村民赶着牛羊奔小康。

“以往一直在外面游荡,进矿山、下煤窑、做小工,吃尽苦头,还戴着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40岁的李清保回乡创业,开始发展养牛产业,今年计划养牛200余头。他还组织村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44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一人创业,带动致富。汉滨区积极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积极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惠民政策,切实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金融扶贫中的示范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助推脱贫。

位于坝河镇伍湾村的安康世满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民种植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红薯粉条加工、养殖于一体的企业,常年在公司务工的有81人,其中贫困户34人。为了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该公司在扩建厂房过程中,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通过人社部门的帮助,公司负责人崔世满在汉滨区创业担保贷款平台成功申请到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是富民之本。今年,汉滨区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积极创业”工作思路,建立政府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搭建创业创新服务新平台,通过创业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相关政策,提升个体商户、园区、企业贷款额度,开通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申请平台,加大信用乡村建设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免除相应担保手续,全力为创业者提供快速、便捷、有效的资金放贷专属渠道。鼓励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实现自主创业,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创业增收。截至目前,汉滨区已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0余万元,力争重点扶持420人创业,实现带动15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