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业

从工厂生产的视角看地区经济发展

党信朋

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先生在《中国经济制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跳跃式的概念:地方政府公司主义。他说你到欧美国家去,只要是有点知名度的人,一个地方的市长、州长都可能接待你,花半个小时聊一聊。而中国的县委书记、市长和市委书记却忙得不可开交。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好比董事长,县长、市长就是总经理,他们和我们做企业一样,背着KPI(关键业绩指标),我们有营业收入、利润率、净利润,他们有GDP、财政收入。所以张老师说中国的情况是,每一个地方长官都把自己所在的地方当做大公司一样来经营。

在工业企业中,生产有五大要素“人、机、料、法、环”,即人员、机器设备、物料、法则和生产环境。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围绕着“人”的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人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其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以及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企业为提升效率,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机器设备由人操控和维修保养、物料由人采购和控制质量、法则也是人制定并监督执行的、生产环境也是靠人维持。人是最大的变量却也是五大因素中的核心,当然,放大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主要也是为人服务。

如果把工业生产“五大要素”套用到地方经济发展上去,人就是辖区的领导者、各行各业的人才等,机器设备就是生产工具,料就是生产资料,环就是营商环境,法则就是制度保障。

社会各界时常呼吁要解放思想,政府一直倡导开放促进发展,这些本质都围绕人的因素在引导和改变。对于生产资料,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其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比如那些盛产石油、煤矿、天然气的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单靠卖资源就可以发展得很好,但往往也导致一些不良的后遗症,过度依赖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源枯竭或者经济萧条期,对基础资源需求大幅减少的发展阶段,很容易陷入“资源魔咒”。

“资源魔咒”是一个经济术语,它是指拥有大量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将不能带给这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好运,用非洲人的话说就是“上帝在赐给一个地方丰富的资源的同时也附带上了一个咒语,它将诅咒这个地方的人得不到好运”。

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腐败、冲突、新生儿死亡率和扫盲率方面,资源拥有国要比那些资源匮乏的国家差得多。

因此在“料”(生产资料)方面,并不是只能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和发展,在工业化社会中,科技革命、产业升级、人力资源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升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乃至是走出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在信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发达地区的设备可以搬到落后地区,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也可以搬到落后地区,生产资料也仅仅是物流方面的小差距,这都不需要太大代价,在“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中,唯有人和环境是不能直观解决的软实力,情况相似的地区,同样拥有铁路、公路、机场等硬件设施,以及差不多的人口数量,其发展结果往往截然不同,这本质也是由“人”和“环”造成的。

近日,厦门一企业家来安康考察合作,几个小时的飞行后又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穿越秦岭山脉和那条超过18公里、亚洲第一长的隧道,一路上感叹秦岭山势险峻,看见公路两边的山区居民也不仅疑问:“你们这山上都是石头,靠山不能吃山啊,不抓紧在车间里多做些产品还能干嘛呢?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取暖的炉子,这就不错了吧”。

仔细思考,其本质也就是这样,自然资源禀赋差,俗话说的“家里没矿”,除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外,还有什么发展致富的办法呢?更何况作为重点的生态限制开发区,有矿也不一定能挖。

近些年,安康大力推进提升营商环境,发展的活力愈发显现,既然“机、料、法”都是可以复制或直接迁移的,拉开差距的关键要素“人”和“环”,在解决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后,最后的因素就是“人”了,这个“人”包括每个行业每个人。

靠每个人在时代转折中解放思想,进取创新守护家园,建设工厂,方能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