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区

讲历史的人


  秦时期安康属汉中郡西城县,郡治驻地位于现在的西城阁位置。



  南朝陶俑



  战国虎钮錞于


记者 滕静

在汉江北岸安康博物馆,4000余件藏品分别在一至三层“天赋安康”“脉源安康”“三线建设专题”展厅陈列,展示着安康的特色资源、人文历史、重大事件,勾勒出安康的历史过往。

2016年,安康博物馆新馆成立时,25岁的王丹被招聘来馆里成为一名讲解员。每天早晨她和她的小姐妹化好淡妆,挽好头发,换上枣红色长大衣,带着参观者走进安康博物馆翻开安康历史画卷。

“市民来到博物馆,如果没一点历史知识,走一圈下来只能通过文物下方的介绍知道展品的名字。”王丹说,“文物还要通过讲解才能有理解,否则参观只能是一种走马观花。”

“在春秋战国的某一场战争,战士手持铁戈浴血奋战,战马奔驰尘土飞扬,几个回合后双方难分胜负。这时,从一方军队侧面传来敲击声,敲击声向士兵传达了撤退的指令。这个声音从这个虎钮錞于传出。”听了王丹的讲解很多参观者发出惊叹声。

一件被参观者误认为是水缸的青铜器摆放在二楼展厅,这是出土于安康五里月河北部战国时期的文物虎钮錞于,錞于在我国战国时代是西南地区民族的一种乐器,后在战国时期作为一种军乐礼器与铜鼓、铜号角一起使用。“因为受外形影响,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真实用途。”

做好一名优秀的文物讲解员,除了介绍文物的外貌还要知道文物的“身世”。在王丹看来,让参观者对展品有深刻的印象,就要通过讲故事描述出历史场景,让每件展品栩栩如生。

曾经因为“看了也看不懂”,很多市民不愿来博物馆,认为那是一些专家来的地方。“其实,文物都是古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的遗迹,从这些遗留物中,我们能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习性。有些生活用品一直延用至今,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电饼铛电饭锅,都能在汉代的文物中找到痕迹。”

从进门时“安康能有啥宝贝嘛”到出门时“没想到,咱安康有这么多好东西”。很多市民在听完王丹的讲解后改变了开始的认知。看到这么多好东西,才知道安康历史文化如此厚重。同时也有了“作为安康人还知道了点儿安康的底细”的自豪感。

安康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青铜器史密簋,1986年出土于汉滨区关庙镇王家坝。史密簋通高11.65厘米,口沿外径20.5厘米,敛口,垂腹,簋耳和底座残缺且簋身有残破。它的玄机在于内底铸有93字铭文。

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周王朝派陕南的两个将领师俗、史密讨伐东方诸侯,战争胜利后,回来受到周天子的褒奖。于是史密把这件事记录在簋上光宗耀祖。“文物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带着我们穿越历史隧道,了解当时的历史。史密簋的93字铭文不仅可以告诉我们当时西周的政治社会制度,还可以反映出当时安康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

博物馆的三个展厅,按照年代的顺序从原古石器期到西周到春秋、汉代、南朝……一直走到现代。很多人走到二楼展厅后就慢慢静了下来,听着讲解自己仿佛也穿越到那个朝代。

“要让安康历史文化普及大众,不光坐等市民上门,还要把文化推出去。”安康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负责人李润介绍,新博物馆成立以来,博物馆改变了以前的传统单一模式,开展了文物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让安康历史文化一点一滴渗入民众。

王丹参加了几次文物进校园活动。汉滨区中原镇双湾教学点,3个老师带着学校全部学生,因为条件受限制,这些孩子很难去博物馆。当王丹和同事去时,孩子们带着期盼的眼神站在校门口迎接他们。“那次,我们带去了几件青铜器鼎、簋、爵,孩子们很感兴趣。”王丹说,“在最初文物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带图片给孩子们讲解,但这种形式孩子们的参与度不高。后来我们想办法采购了一些青铜器复制品。”

当王丹拿着一个汉朝爵杯走到同学们中间,孩子们的小脑袋瞬间都凑了过来,“哇,这就是古人用来喝酒的杯子呀,平时只在电视上见过。”王丹伸直胳膊把爵递给孩子们,你们来模仿一下古人是怎么喝酒的。有胆大的孩子接过爵模仿着喝起来,喝完还晃着头咂了一下嘴。

自从开展送文物进校园后,李润觉得宣传效果甚至好过传统接待。

近几天,王丹一直在查阅南朝时期的历史书籍,因为展馆里的一组南朝陶俑引起她的好奇心。“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战争频繁,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局面。但这组陶俑有的神情洒脱,嘴角上扬,好像外出游玩刚回家,有的面容娇羞头戴花瓣形发饰。”王丹说,“完全看不出经受过灾害和战争的痕迹。”

安康自春秋战国时期,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由这些资料看出,安康在历朝历代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安康的得失事关安危大局。但通过和这一组南朝陶俑“隔空对话”,王丹仿佛感受到,一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经受战争侵袭,但内心却向往远离战争纷扰,并且乐观向上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