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四战”制胜新安康

——安康四年脱贫攻坚回眸

记者 刘锐萍

安康脱贫摘帽了!

2月27日,伴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脱贫退出公告,安康10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

扑面而来的喜讯,成为这个春天里安康人民共同的兴奋点,也给疫情影响下的庚子之春,融入了别样的暖色调。

四年弹指一挥,四年栉风沐雨。

四年来,从“四个凡是”到“五大工程”,从党建引领到新民风激发内力,从易地搬迁到新社区工厂遍地开花,安康在守正创新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脱贫路径。

四年来,安康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了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华丽蜕变。

四年来,安康市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困扰安康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地解决。

这,是一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安康答卷。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郭青所言:“完成这项伟业,举全市之力前所未有、集全民之智前所未有、行非常之事前所未有、竟非常之功前所未有!”

四年攻坚,短板当作机遇抓,尽锐出战,共识共动,集中了优势,凝聚了力量,打胜一场消除贫困攻坚战

身处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9县1区均为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2016年初全市有贫困人口58.17万人,占全省十分之二,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23.5%,居全省第二。全市易地搬迁26.84万户94.1万人,占全省搬迁总人数十分之四,居全省第一。“全省脱贫攻坚看安康”的基本市情让安康的脱贫攻坚一开始就是“硬仗中的硬仗”。

为此,安康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将脱贫攻坚视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最强动能,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四个凡是”鲜明导向,以最强的决心、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向全市人民立下“军令状”。

在全市第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郭青说,我们要把“最硬”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最难的工作也是最好的舞台,最难的工作会磨砺出最优秀的干部。

除了“四级书记”为各级脱贫攻坚第一总指挥、市县(区)镇办建立指挥阵地外,全市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先后选派3276名第一书记、13046名干部驻村帮扶,市县1144个单位、1216个企业、105个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全市所有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争取中省和常州市187个单位助力安康脱贫攻坚,不断汇聚社会扶贫合力,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自己的帮扶人和“主心骨”。

平利县率先在全市推行总队长制,县委书记带头,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直接到村担任脱贫攻坚总队长。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到村到户到人,把脱贫摘帽指标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做到靶向治疗,精准施策。

2017年1月11日,全市“两会”结束当晚,10个县区委书记深夜“赛马”,紧扣脱贫攻坚一一述职,接受工作检阅。关键时期,全市所有党员干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脱贫攻坚一线……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说:“在脱贫攻坚主阵地,各级书记、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万余名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他们用责任、奉献和夜以继日的工作,温暖着每一个贫困群众和村民的心。”

人不仅要派得出,还要用得好。安康将干部素质提升作为前沿工程,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帮扶干部组织集中培训,提升帮扶能力,对不能胜任的帮扶干部进行召回;把扶贫领域干部作风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能者上、庸者下,把“三项机制”真正落在实处。

据统计,仅2019年以来,全市提拔重用23名市级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1名镇党委书记、4名县区脱贫办主任、8名挂职副县区长,评选表彰826名帮扶干部,提拔的168名县级干部中80%以上来自脱贫攻坚一线。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762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65人。

打硬仗,粮草先行。为破解财政困难,安康一边“刀刃向内”,打破各涉农部门对分管项目资金的限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一边抢抓机遇,积极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参与、金融主体的“大金融”格局。

四年来,全市累计争取和投入中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61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8.84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5亿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2.42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年里,郭青除了在面上部署外,多次进村入户,翻阅民情日记“三本账”,检查驻村干部帮扶情况,鼓励贫困户树立自强自立精神,(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