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大竹园:茶旅新镇笑春风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森文(左一)调研指导大竹园茶旅新镇建设工作。



  镇党委书记柯英(右一)督导春茶采摘生产。



  镇长马金乾察看贫困户王春旺家春茶生长情况。



  大竹园镇东旭生态农业茶园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吴波

A 一场灾害,引发一项重大惠民决策

大竹园镇位于汉滨区西南部,与紫阳县蒿坪镇、岚皋县大道镇毗邻。

群山叠错中,沿蒿坪河两岸,皆是青青茶园,点缀其中的是各种花木果树。正是仲春,花开正浓,惠风徐至,丝丝花香缓缓流淌,采茶人正忙。

蒿坪下高速,到大竹园镇的第一个村是七堰社区。这是一个按标准化要求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环境整洁,道路宽敞,配套设施齐全。

十年前的那场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原七堰村1个自然组24户带来的灭顶之灾,已经成为历史。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夺取了七堰村29条生命,17人至今仍深埋在40多米深的泥石流下。因为这场灾难,为了彻底解决山地危居群众长治久安,省委、省政府由此作出重大决定:启动陕南避灾移民搬迁。

2011年5月,七堰社区一期工程建成。现在的七堰社区由原来的4个行政村合并组建而成,在此安居的除了在“7、18”中受灾严重的七堰、新铺、小沟、金鸡四村75户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和倒房户、危房户,还对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的群众进行整村搬迁,现已累计集中安置农户846户2968人。

近年来,大竹园安镇党委政府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促脱贫”总体工作目标,促推大竹园镇提前迈入了“后搬迁时代”的发展新征程。

在七堰社区村史馆里,区人大代表、七堰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峰向记者介绍七堰社区这些年的新变化,他是移民搬迁的见证者,也是产业园区的领办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此,大竹园长治久安。

B 灾后重建,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

安其居而后乐其业,群众住上了安全的新房子,这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社区,如何解决群众生活问题?让这些群众能够住得稳?如何能致富?

新型农村社区势必要有新的生活生产方式,脱贫攻坚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开始。

围绕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大竹园镇党委通过多方考量,为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开始打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提供新服务、建设新民风、创造新生活,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五新”农村社区。

七堰社区,记者采访了新浦茶叶加工厂的女强人賈定菊,2007年,賈定菊丈夫出车祸,造成脑损伤,间歇性精神失常,两个儿子上学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2016年,镇党委看到这种情况,了解到賈定菊有茶叶加工技术,出面帮她贷款五万元,支持她开办茶叶加工厂。

“茶厂开办第一年,我一个人做手工茶,就赚了五万块,第二年就买了设备,七万元的设备贷款已经还清。现在忙的时候,一天要请七、八个工人帮忙。”賈定菊告诉记者。

“手工制作茶叶,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出干茶十斤,设备一天能出一百多斤,明前茶最低都是六百,最贵卖到千元,”贾定菊一脸自信。

她告诉记者,不管加工出多少茶叶,都不用担心销路,自有老顾客和茶庄老板上门来买,去年纯收入十多万,她家顺利脱贫。

现在,贾定菊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大学毕业,老大魏贤兵在上海工作,小儿子魏涛涛就在社区工作当信息员。

七堰社区的茶叶园区中,数十位七堰社区的村民们正忙着采茶。66岁的蔡代兰,家有5口人。“搬到新社区后,就开始过上好日子了,只要家里不忙,园区都有活可干,从三月采茶到七、八月育苗,平时园区除草,都可挣到现钱。”蔡代兰喜悦地说。

林家全,黄田东,候佑琴......这些正在茶园忙碌的人们,都是居住在七堰新社区的新居民,他们都和蔡代兰一样,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安居乐业,不过如此。

通过产业园区带动,社区工厂拉动、异地置业牵动、光伏产业促动等方式,把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行之有效的实现了产业扶贫一镇全覆盖。

同时,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大竹园镇党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将全镇的水、电、道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他们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文化,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院坝、改习惯等“六化六改”提升行动,特别是近年来道路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新修茶花园产业道路20公里,拓宽改造流水愚公至蒿坪双星18公里主干道,打通了流水、大竹园、紫阳蒿坪、牛蹄全域乡村游线路,畅通区域旅游交通。

C 因地制宜,茶旅融合托起产业致富之路

打好基础后如何发展产业?记者随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一同绕大竹园镇跑了一圈,目睹了大竹园镇的产业发展成果。

从七堰社区出发到大竹园镇政府,看到由沿蒿坪河连线的七堰、正义、二联、粮茶、大竹园5个村,20公里的茶花观光步道全部都实施了绿化美化,河堤观光步道垂柳依依,各种花木朵朵盛开。

在大竹园镇粮茶村东旭生态茶园基地,记者现场采访了现已成立了安康市汉滨区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单林江。

“我九十年代就在河北挖矿,九四年的时候,月工资才一百元,我月收入就是几万。当时乡政府多次给我做工作让我回来当村长,97年我回来后开了批发部,2000年开了加油站。2014年3月,柯书记来给我做工作让发展茶园,说我们大竹园镇有好交通,好土地(大竹园镇地处富硒带)。陕茶一号生长周期短,三年即可见效益,茶树寿命可达60年以上,收益持续时间长。”单林江向记者介绍。

从开始的六百多亩到现在两千多亩,按照每亩五千元的产值,单林江在土地里种出了金子。

为保证茶叶质量,单林江编制了绿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管理规程,入驻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了茶叶种植管理农事活动记录和茶叶产品加工生产记录制度,做到产品生产全程可追溯,同时制订有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

所产茶叶品质优良,色、香、味俱佳,曾获第三届安康富硒茶大宗绿茶“优秀产品奖”,有两个产品在第四届亚太茶茗大赛中荣获“特别金奖”。

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土地集中流转的经营方式,自负盈亏,帮助农户对基地周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和技术指导,辐射农户300余户,收购农户水叶进行加工,近几年来,通过支付土地流转费及劳务费的方式,带动了基地周边数百户群众脱贫致富。

茶旅新镇的推动,让大竹园镇的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从七堰社区到蒿坪河两岸,环镇公路两旁垂柳,紫薇、香樟、红叶碧桃、栾树、樱桃等绿化和花果点缀树木8万株,公路以上山坡地及沿线院落种植五月李、蜂蜜李和脆红李、梨树、柿子树5万株,片区贫困村落实退耕还林1800余亩。

近年来,大竹园镇依托陕南移民搬迁源发地七堰社区的规划建设,流水和蒿坪两个高速出口串联穿越蒿坪河的特殊交通区位优势,镇内悠久的茶叶历史和陕茶一号规模化园区。创新试点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突出一镇一业、园区提升、花果点缀、绿化补充、环境整治为一体,全力打造茶花长廊、园林新区、茶旅新镇,走出一条脱贫攻坚的乡村振兴之路。

D 脱贫攻坚,聚力谱写茶旅新镇新篇章

2017年3月,市、区确定在大竹园七堰片区实施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茶旅新镇成为大竹园镇探索发展新路径。

“区级联镇领导、区上专门负责脱贫攻坚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的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森文,亲自研究谋划并召开茶旅新镇建设动员会、发布动员令,多次组织现场会、办公会检查指导、协调推动此项工作。”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向记者介绍。

“正义生态庄园是大竹园茶旅新镇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是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一园两线三区”布局的三产融合的核心示范区。”在前往正义生态茶庄的途中,柯英向记者介绍。

在正义生态庄园,记者采访了正在制茶的正义茶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任候运建,57岁的候运建从2014年开始种植茶叶,现有茶园千亩,可生产绿茶、红茶,年产值可达一百五十多万。

“今年预计雨水充沛,茶芽比去年更好,我这个设备一小时可杀青鲜叶280斤,一天最多可出干茶九百斤。”候运建对这套新设备很是满意,他告诉记者,清明前后最忙的时候,一天需用采茶工一百多人,每天要开出工资两万多。

由正义茶叶种植合作社注资规划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参照生态农业园区和休闲景区结合的标准和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庄园建设成集观赏、体验、基地、加工、展示、餐饮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聚集区。

正义生态庄园截止目前已经建成标准化陕茶一号示范茶园800余亩,改造管护老茶园1200余亩,配套园区观光道路、排灌设施等,花果点缀。

按照质量体系认定标准和国内先进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1500平方米,购置150余万元清洁生产线1条。为了展示茶文化和茶庄园生产的系列产品,建成400平方米的茶文化和产品展演大厅。

为满足不同游客休闲体验,建设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民宿体验区。休闲民俗餐厅一次可以接待200人。庄园建成全部投产运行可解决100余人常年稳定就业,带动全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近年来大竹园镇抓住了脱贫攻坚的机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一镇一业,突出发展茶叶主导产业,借助市区以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打造茶旅新镇重大机遇,利用瀛湖小气候和蒿坪河富硒带资源优势,把茶叶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地。

通过实施“两线三区”建设,在镇域内蒿坪河沿线、汉江沿线发展陕茶1号茶花园5000亩,提升改造茶园10000亩,发展花果园1000亩,实施道路、河流两线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茶旅产业,建设正义、粮茶2个三产融合茶旅融合的生态茶庄,打造花园式茶园,景区式园区,点缀茶花园1000亩。

逐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体验、民宿休闲度假、茶旅茶饮茶文化于一体的茶旅新镇。承载和解决七堰社区、大竹园社区、茶栈村安置区集中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安居乐业。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

通过园区引领,企业带动、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园区)+贫困户方式,大竹园镇积极践行“村有四式”壮大集体经济,“户有八法”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扶贫模式,以三变改革为推手,扶持培育了东旭、周林、汉水韵、七堰农工贸公司、正义茶叶合作社等15个茶叶企业,不断壮大规模和基地,发展市区级茶叶园区6个,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发展茶叶示范园5000余亩,改造提升老茶园10000余亩,培育茶叶加工厂10个,新建规模标准加工厂2个,茶叶产量产值逐年攀升,去年茶产量达50吨,产值达3000万元。

园区带动2100户农户产业增收,其中贫困户840户,户均增收4000元,三变改革带来了政策红利,集体经济给贫困户分红89万元,户均分红980元,真正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了保障。

生态环境的净化确保了茶叶园区不受污染。从七堰至集镇大竹园社区沿线5个村,为确保辖区污水和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收集处理,修建了生活污水管网和2个污水处理厂、5个微动力处理站,实施了9个村收集、镇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修建了卫生填埋场1座,购置垃圾清运车4辆。

“我们推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和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运行模式,沿线实施六改六化,创造新环境,维护生态美”,镇长马金乾介绍说。

E 未来可期,富民强镇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镇,基础强镇,产业富镇,茶旅新镇的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创新试点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谋划“两线三区”的发展布局,持续推进生态立镇、基础强镇、产业富镇、茶旅新镇思路,借助市区确定的以七堰片区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历史机遇,通过建设十里茶花长廊,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强镇;用?‘三变’改革、‘支部+合作社’等方式做大茶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就业,既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又促推了镇域整体脱贫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从创建新社区到实现新就业,从茶旅兴镇到茶旅新镇,从富民强镇到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大竹园镇正在以扎实、稳健的脚步向共享、绿色、生态的茶旅产业经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