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归雁”飞成“领头雁”

通讯员 陈明静

“我是白水溪那片山里长大的,无论身处何地,我的根永远在那里,我想尽我所能把这个地方建设得更好,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富足。”这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平利广佛籍创业者在归雁经济座谈会上发出的肺腑之言,像这样的创业者在广佛镇还有很多。

近年来,伴随归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从平利县广佛镇走出去的企业家携带资金、技术、经验,重新回到故土创业,成为家乡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生力军,“归雁”为这座陕南小镇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强心剂”

现年38岁的刘诗安是广佛镇松河村的党支部书记,“80”后的他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是响应广佛镇“三乡三业”机制飞回的第一只“归雁”。

任职之初的他,面临的困难可不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足两年时间,这只“归雁”就成了松河村基层组织里的“领头雁”,更是改变了松河“不松活”的旧模样。

松河村资源禀赋良好,产业基础扎实,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高,经济收效缓慢等因素,村里的产业能手面对着一片沃野却只能望而却步。刘诗安见状便带头搞起了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发展丰产茶园200余亩、绞股蓝500余亩、富硒粮油500亩,带动150户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同时,他还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社区工厂,为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他的带动下,村委会副主任张才军也办起了毛绒玩具加工厂,带动了8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松河村数量庞大的尘肺病人和脱贫人口是这只年轻“领头雁”肩上最重的担子。为此,刘诗安积极奔走协调,使得村内尘肺病人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进入了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上海袁立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关注视线,拯救了困难群体的生命。

为易地搬迁后扶投入“压舱石”

平镇高速公路如玉带一般,串联着高速公路引线两旁的厂房,蔡斌的玉之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其间。看着生产线上一只只质地精美的化妆盒被工人娴熟的打包装箱,蔡斌笑脸频频。对蔡斌而言,2022年就是告别大湾区重归故土,从此打开一幅全新的发展蓝图之年;对于广佛镇的搬迁群众来说,社区工厂的建成投用,意味着又多了一条致富之路。

玉之瑾公司发展的背后有蔡斌的努力,更有广佛镇党委、政府的全情付出和全心服务。从制定商业拓展计划时的建言献策,到厂房建设过程中积极协调配套设施,再到为了使工厂能够全面铺开生产、提高效益,积极出借厂房,甚至主动组织专题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提供了“管家式”的服务。

引进、扶持社区工厂,激活经济发展动能,充分带动就业是广佛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玉之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运营状况良好,春季销售订单激增,带动了7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为推动集镇周边的搬迁群众就业注足了动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后扶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为产业振兴发展装上“新引擎”

塘坊村是广佛镇2022年确立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变样子、挣票子、探路子”是塘坊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奏,而塘坊村五组这片规模高达2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便是带领村民“挣票子”的火车头。

余功军是这片产业园的业主,虽不是本地户籍却和这座小镇有着不解之缘。用他的话说:“来到广佛就是回家了,在这里发展很有安全感。”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余功军抢抓发展机遇,在秋河村和塘坊村分别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式开启了他的产业发展之路。

据悉,余功军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以羊肚菌、灵芝等珍稀食用菌种植为特色,以平菇、木耳等常见食用菌轮作套种,采用“企业+村集体+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和“统一制袋接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农户分户种植”的种植模式,带动农户参与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目前,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入园务工薪金”的方式,已带动季节性就业300余人次,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