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共沐阳光

—— 汉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通讯员 罗峰 汪金波 张承喜 赵军

“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市区一体化缓解“上学难”;构建“三个精准”“四个提升”“五项举措”的精准扶贫模式,不让一名家庭贫困儿童失学;开辟“四类”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拆迁群众子女、家庭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让入学机会平等……

近年来,汉滨区始终坚持走教育优先发展之路,以更大决心保证教育投入,更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更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更大程度促进教育公平,强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优教优学”的发展新路,让城乡每一个孩子共沐公平阳光。

保障优先 让学校“美”起来

“没想到江北高中教学环境这么美,教室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新的,感觉非常开心。”新学期伊始,考入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高中一年级的李华荣同学高兴地说。当日,江北高级中学新建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全校新招的1000余名学生在开学日正式迁入新教学楼上课。

江北高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江北片区,随着江北片区发展步伐的加快,在该校上学的学生人数骤然加大,学校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汉滨区委、区政府果断实施江北高级中学改扩建工程,投入近4000万元的新建综合教学楼建成。新建综合楼包括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增多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江北高中的变化只是汉滨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均衡发展,政策先行,投入开道。汉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制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措施,明确规定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在确保区级财政投入连续增长的基础上,督促各相关单位加大投入力度。2016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41.48亿元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了248个义务教育项目工程。通过实施市区一体化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建迁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275所,新增学位30000余个,共有3573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严格按照“两为主”要求,平等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起始年级超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扶贫工作推行“十个一”,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4617名全部入学,无辍学。

坚持市区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按照“高中城区化、初中区域化、小学(幼儿园)集镇化(社区化)”的原则,采取“捆绑式”“联盟式”集团化办学,2017年成功整合汉滨高中与兴安初中,设立汉滨高中西校区,培新小学与建民办黄沟小学设立分校,汉滨初中在高新设立分校等;2018年将江北高中与关庙中学整合,设立江北高中东校区,市一小在高新设立分校;2019年将市一小高新分校与建民办红星小学采取集团化办学,启动高井中学建设工作,进一步解决江南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全面开启了全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整合教育资源之路,集中人、财、物力,办好每所学校和教学点。

内涵提升 让教师“动”起来

实现教育均衡,仅靠改善办学条件,建“大楼”还远远不够。在新建的“大楼”里,还需要有优质的教师资源做配套,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既有“大楼”又有“大师”。汉滨区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把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成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通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名师工作室、校际结对帮扶等形式,实现师资配置的城乡均衡。

为切实解决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骨干教师留不住、新招的年轻教师下不去的问题,汉滨区积极破难缩差,坚持优者从教、教者从优,打响提升农村师资水平的攻坚战。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实施“三名工程”。每年按照不低于编制空额的85%补充学科专业教师,近三年招录了1009名学科教师,全区小学和初中师生比分别为1:15和1:12。近三年交流轮岗教师、校长1733名,教师、校长交流比例每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42.7%,有效解决了教师总量不足和学科不配套的矛盾。同时,凡是涉及教师福利待遇的政策优先予以落实,确保教师安心乐教。全区城区和农村学校设立高中、初中、小学和一贯制大学区62个,建立区、镇、校三级教研网络,推进校本研修和联片教研工作。完成区级以上教研课题843个,培养、省市区级教学能手1220人、学科带头人150人、教学名师64人,建立45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坊、站,三级三类骨干队伍体系基本建成。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