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街头巷尾征集民意
通讯员 姜娟
近年来,宁陕县城关镇东河社区聚焦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服务联动、资源联享、治理联管,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为切入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类似这样的场景,正是宁陕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的生动缩影。
地处秦岭腹地的东河社区辖9个居民小组和1个大型安置小区,共1975户5738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面临管辖范围扩大、人口结构多元、利益诉求复杂等治理挑战。东河社区党组织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围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发展社区”目标,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精准服务、源头化解”治理新路径,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
铸强“红色引擎”,夯实“和谐社区”之基
东河社区党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党建引领融入民生服务各环节,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及时优化组织设置,针对安置小区、流动人口等治理难点,及时调整或新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推动社区“两委”成员、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与网格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组织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服务精准覆盖。针对搬迁群众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积极对接资源,开创大型搬迁社区“家门口”零工驿站。通过党员带头对接企业、组织培训,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成功解决就业22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注重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以优良党风带动淳朴民风。连续五届开展“敬孝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典型110人,打造“孝义食堂”“敬孝之星”等文明品牌,推动家风带民风、民风促社风。落实“社区10件实事”机制,近年来,先后完成环境整治、设施改善等民生实事30件,整治乱搭乱建等问题309个。提前介入化解邻里纠纷200余起,真正将潜在矛盾化解在前。
激活“红色细胞”,筑牢“平安社区”之盾
东河社区党组织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构建风险与矛盾化解的前沿防线。深化落实“连心”工程、“321”基层治理模式、“两个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五同”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6个联建单位、321名在职党员、93名连心帮扶干部的资源优势,整合一二三级78个网格78名网格员力量,形成党组织引领、多元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落实“四级走访体系”,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定期深入群众。对重点群体每周走访,502户搬迁户每月走访,320余名流动人口每季度走访,一般人群每半年走访。今年以来,通过走访开展矛盾隐患排查240余次,主动发现邻里纠纷、政策疑问等风险点300余个,做到未诉先办、底数清晰。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建立“分类施策、就地化解”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力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法律明白人等作用。化解各类矛盾368起,攻坚信访积案20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0个,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真正将平安构筑在基层。
汇聚“红色动能” ,破解“发展社区”之难
东河社区党组织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推动项目建设与产业振兴中防范风险、普惠于民。在秦岭乡村绿道、市域道路、城市运动中心等10余个重点项目征地中,东河社区党组织积极协调群众与项目方,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0起,确保项目推进“零信访”。同时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牵头盘活500亩闲置土地,建设旱坝大田园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建立“合作社+社区+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土地流转、用工需求、收益分配等问题,提前组织协商,构建“农业种植+农耕体验+观光旅游+儿童娱乐”多元化发展模式,填补了县城周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空白。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落实“六百工程”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党员带头创业就业。目前已发展民宿、农家乐18家、培育乡村主播32名,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党组织充分发挥全程引导协调作用,推动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以发展实效筑牢和谐根基,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双提升,走出了一条“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