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敏
100米仰泳以1分11秒95的优异成绩夺得第四,并打破该项目的亚洲纪录;
200米混合泳以2分41秒66获得第六名;
100米蝶泳以1分11秒6获得第七名……
今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2025年世界残奥游泳锦标赛上,26岁的刘瑛用3场比赛,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刘瑛是汉阴县城关镇人,三岁时因意外,导致右手腕处截肢。成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后,她坚韧不拔、不懈奋斗,以残臂为桨、意志为帆,游出了精彩人生,更游向了世界赛场。
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每一秒的突破,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枯燥而艰苦的重复。对于身体平衡性要求极高的游泳运动而言,单臂划水意味着需要更强大的核心力量和更精妙的协调技术。刘瑛的训练日常,就是一场与自己的漫长角力。
她的艰辛,刻在每一处细节里。由于缺少右臂划水产生的推力,她必须用一条左臂完成常人双臂的工作。为了强化左臂力量,训练中她会在左臂戴上特制的负重划水掌。教练为她设计的陆上训练堪称“残酷”——单臂引体向上、单臂卧推,这些对健全运动员都颇具挑战的项目,是她每日的必修课,目的是让她的左臂力量足以弥补右侧的缺失。她的左肩关节常年贴着肌效贴,以缓解过度训练带来的酸痛与劳损。
“健全运动员的技术模型不适合她,我们必须重新创造。”她的教练说,训练过程中,他们利用高速摄像机,一帧一帧地分析刘瑛的水下动作,与她一同寻找那微乎其微的效率提升空间。一个完美的仰泳转身,需要反复演练上千次,只为找到属于她的、最节省时间的独特节奏。在水下,她一次次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万米独行”是日常标配,强大的腿部打水成了她维持平衡和提供额外动力的关键,一天训练下来,双腿常常酸痛到无法直立。
长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在她身上留下了无数“勋章”。左手的指关节因长时间划水而磨出厚厚的老茧,然后又一次次被磨破;娇嫩的皮肤在泳衣的反复摩擦下破皮红肿,遇到池水更是刺痛钻心;由于长期单侧发力,她的脊柱和腰腹肌肉承受着不对称的压力,训练后的康复理疗成了比训练本身更需咬牙坚持的环节。
对残疾人运动员而言,泳池不仅是竞技场,更是证明自我的舞台。水中的刘瑛宛若游鱼,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千锤百炼的技术与不屈的意志。赛场上,刘瑛的身影或许并不高大,但当她在泳道中劈波斩浪时,那份专注与坚韧却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决赛当晚,当她触壁后抬头看到成绩时,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为这场比赛最动人的画面。
“水不会因为你的残缺而对你温柔,所以你只能变得更强大。”刘瑛的这番话,正是她运动生涯的最佳注脚。在新加坡的泳池中,她不仅游出了速度,更游出了生命的厚度。
“这只是开始,我相信自己还能游得更快。”刘瑛说。未来的道路上,刘瑛还将继续扬帆远航,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