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诗韵茶旅


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日前,由市文广局、市文联举办,市群众艺术馆、平利县文广局承办的“美丽乡村·诗韵茶旅”乡村振兴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在美丽乡村平利成功举办,艺术家们精心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现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编者按

春到蒋家坪

李波

山乡喜讯震云霄,凤岭茶园分外娇。

同框聚焦惊海宇,龙吟汉水涌春潮。

诗韵茶旅助振兴

李波

身肩重任行,再访蒋家坪。

凤岭修新路,茶园恋故情。

青山人不负,碧树水常清。

牢记嘱托语,乡村要振兴。

蒋家坪记事

陈春苗

春来起碧澜,岭嶂树封烟。

洗雨千层润,亲民万古传。

慈心期顺利,寄语有平安。

翁媪交头喜,提衣泪拭干。

行香子·秦巴溢彩

刘绍波

忆蒋家坪,领袖来巡。感恩奋进振精神。干群聚力,巩固扶贫。喜梦同追,民同富,路同奔。

优先生态,秦巴溢彩,正铺开时代新春。小康实现,大业蒸云,赞城之美,山之翠,水之垠。

人月圆·乡村振兴

王佩

中国硒谷安康地,山与水相拥。嘱托牢记,青山追梦,奋进征程。

园区发展,龙头带动,产业先行。文明文化,生活生态,全面提升。

沁园春·锦绣安康

汪新

青山千重,碧水一线,锦绣安康。唱茶山欢曲,春风浩荡,核心寄语,旗帜飘扬。振兴乡村,小康社会,聚力凝神写乐章。初心记,沸一腔热血,责任担当。

鲜红旗帜飘扬。为百姓、身先士卒忙。有创新思路,迎难精气,陕西讲话,领会宣扬。锦绣金州,青山绿水,天下宜居好地方。须努力,海阔扬帆满,破浪前航。

茶香蒋家坪

赵静

春茶何地好,君道蒋家坪。

山秀云氤绕,林深草茂秾。

新枝生岭际,嫩叶焙香茗。

言告脱贫事,农姑笑语盈。

念奴娇·云约平利

陈新明

云约平利,望群山如玉,碧空如洗。雄伟路桥横跨处,只见阁楼林立。车辆穿梭,人流熙攘,商旅常来聚。女娲山上,凤凰飞往平利。

梦见首长亲临,又来此地,再邀罗支书。挥舞红旗迎远客,翘首茶香浮起。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奋斗当牢记。山河无恙,任鲲鱼展鹏翼。

沁园春·蒋家坪风情

张紫均

闲雾迷蒙,云峰缥缈,黄洋水穿。看林莺婉啭,青山秀色,茶姑娇艳,芳草斑斓。世路无穷,脱贫首选。乐业承福长久安。锦屏处,慕排排居舍,淡淡炊烟。

呼听首长清喧。顿有那、一时欣喜间。寄绵绵示教,殷殷指导,气吞江月,威震山川。绿染茶园,墨泼画苑,偶有山歌九曲悬。回头望、醉蒋家坪媚,一朵霞嫣。

春雨锦屏

丁应明

谷雨初晴山正青,茶乡如画蒋家坪。

接天秀岭无边绿,参差云峰错落横。

题蒋家坪村

李国徽

谷雨润烟村,天开漫紫云。

福星怜物意,妙语暖民心。

五首茶园聚,千家凤岭吟。

山青人自好,瑞气正当临。

寻芳蒋家坪

夏成华

胜日寻芳到蒋坪,青山绿水总关情。

眼前伟岸身如在,耳际殷谆教似萦。

奋斗精神莫相忘,初心使命正当行。

金州平利大发展,奔向康庄美梦成。

春染茶乡

王贤雅

女娲深处蒋家村,百里茶乡入早春。

碧树佳茗齐吐翠,红衣巧手正摘新。

云烟袅袅游情醉,房舍堂堂处所臻。

绿水青山出两论,青山不负有心人。

百亩茶园

汪会平

崇山深处好时光,亲切嘱托福祉长。

碧野青丛织锦绣,春风不忘送茶香。

浣溪沙·蒋家坪

刘永翔

紫燕低飞报晓春,黄莺婉唱伴田耘,和风潜雨润清晨。

绕岭梯梯迎旭日,盘山垄垄送黄昏,茶花累累待亲人。

蒋家坪茶山

龚孝志

温情暖底层,各业与时兴。

盛世同追梦,新航共启程。

欣荣茶岭路,秀美蒋家坪。

领袖期怀地,频频报喜声。

鹧鸪天·春暖蒋家坪

王大辉

云岭仙芽暖雾香,青山绿水万金藏。披星戴月食甘苦,兴业脱贫

引凤凰。

留人影,煮茶汤,促膝倾语暖心房。和风细雨田禾润,快意乘机

奔小康。

新村

陈信平

娲皇故里遇甘霖,论道茶园愿景纯。

事系民生无大小,脱贫致富建新村。

乡村绿意

张定敏

千垄茶园雨织纱,众随支书赏灵芽。

做强产业穷根弃,带富乡民十万家。

不负青山

王向东

蒙蒙细雨洒茶山,叮嘱铭怀久久环。

民望青山皆不负,逐潮路上再扬帆。

浣溪沙·茶乡正蓬勃

杨善钧

且借东风裁绿云,清茶浸透素罗裙。山村泼墨气氤氳。

好采灵芽心上放,轻汲蕸露指间存。脱贫当做带头人。

茶乡行

吴全云

欣逢领袖莅乡来,嘱诲殷殷勿忘怀。

不负青山昌物阜,充盈币库聚民财。

因茶致富脱贫路,壮业兴村上锦台。

乐业安居乡间事,金言砺志亮旗牌。

访蒋家坪

王韬

千条绿垄卧云端,百曲折回入霭岚。

十面新茗逢雨露,一朝尊至赞平安。

回望蒋家坪

黎胜刚

乘兴重登蒋家坪,脚蹬曲径入云庭。

本来酷热炙心底,却有清风爽性灵。

勤政经纶迎凤舞,惠民方略助龙腾。

紧跟时代逐潮浪,不负殷殷一片情。

巨 变

——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 曾德强

贺如昌:子承父业养蜜蜂

蜜蜂和贺如昌一家有缘。贺如昌的母亲柯昌秀说,十多年前,他们搬进紫阳县洞河镇小红光村三组的新家不久,房前就陆续来了两三窝蜜蜂,丈夫就箍了木桶养在屋檐下。经过繁殖分群,一直保持在10 桶左右。

蜜蜂是他们家的吉祥物。自从养了蜜蜂,家里就充满生气,六畜兴旺,诸事顺遂。贺如昌初中、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并考入长春理工大学。对于一个在册贫困户家庭来说,他们家一片祥和,充满了即将摆脱贫困的美好希望。贺如昌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他和父亲探讨养蜂时,发现传统的蜂桶和市场上常用的方形蜂箱在山区使用都有弊端。贺如昌发挥自己的专长,重新设计了更利于山区转运、收纳蜂群的箱体,并绘制了设计图纸,让父亲在家里制作。

然而,一切美好的期待都因一场意外戛然而止。他的父亲收到图纸后不久,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顶梁柱的轰然倒塌,让这个家庭遭受沉重打击。

何如昌是个孝子,总感觉失去父亲的家是空落落的。想到母亲的孤寂和父亲留下的蜂群,他不顾亲友反对,毅然处理掉在长春经营了三年的摄影工作室回到老家,说:“父亲和蜜蜂有感情,我把蜜蜂养出名堂,也算是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他翻出以前设计的蜂箱图纸,找来工具和木料,制作自认为最科学的蜂箱。但毕竟没有养蜂经验,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几番折腾,蜂群十之八九都被“玩死了”。母亲痛哭着责骂道:“这是你老子辛辛苦苦养的呀,你个败家子,怎么就不当个数?”

骂完儿子,柯昌秀心也软了。她知道,儿子放弃在大城市的创业机会,不仅是为了养好 10 桶蜂,而且想当作一项长期产业来做呢。她又四处借了3万元现金, 支持贺如昌购买种蜂和蜂箱。

小红光村第一书记余小丽得知后,上门找到贺如昌,宣传小额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政策,帮他办理贴息贷款。同时,余小丽和工作队员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宣传工作,让他们不要使用农药,以减少蜂群损失。

心怀内疚的贺如昌对帮扶干部的关心和帮助十分感激,沉下心来研究养蜂技术,购买了养蜂书籍自学。他在操作中发现,书中介绍的人工分群并不能完全阻止分蜂,在2020年春季的大流蜜期,蜂群因采集蜂过少、哺育蜂过多而缺蜜,导致 20 多个蜂群飞走。他一方面向老蜂农请教,一方面在实践中分析总结。经过一番努力,蜂群柳暗花明,养殖规模达到100 多箱,带动 5 户群众养蜂 60 箱。这个养殖规模和社会效益是多少养蜂者望尘莫及的。2020 年 3 月, 贺如昌北评为安康市“自强标兵”。

从“青铜”进到“王者”段位,贺如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7 月下旬,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举行中蜂养殖培训会,他放下繁杂的事务,积极到县城参加学习。

对于诱人的丰硕成果,贺如昌并不急着采收,取蜜销售。养蜂的成功,使他有了更大的抱负,要以种蜂繁育为主,把种蜂供给贫困群众,把养殖技术无偿分享出去,带动他们通过养蜂挣钱致富。

贺如昌还有一个打算: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发挥自己的美工专长,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

“甜蜜的事业”希望无限!

尾声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穷乡僻壤,如今的紫阳,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紫阳人,徜徉于这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广袤乡村,耳闻目睹,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贫穷有多沉重,奇迹就有多震撼。只有知道了紫阳县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才能真正认识紫阳脱贫攻坚的艰巨;只有理解了跨越苦难辉煌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摆脱贫困的意义。

紫阳县2014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脱贫攻坚中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必将彪炳史册,为后世子孙铭记、传颂。所有的决策者、指挥者、执行者、参与者、奉献者、受益者、见证者,都将为亲身经历这一伟大的时代变革而倍感欣慰和自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后续乡村振兴恢宏乐章的序曲和前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只有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跨入小康之门的紫阳县而言,解决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尤其是搬迁到安置区(新社区)的那些只会搞种养业、缺乏经济来源的农民,他们能干什么?吃、穿、用度靠什么?

新社区应该成为贫困群众的幸福家园,而不是“贫民窟”。因为“贫民窟”是小偷小摸、不法犯罪的巢穴和源头,是社会治安、人民幸福的隐患。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的贫困户后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纵观世界上一些转型国家,“贫民窟”问题是一个特别凸显的社会问题,包括拉美、印度等,由于公共服务短缺,尤其是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剧了“贫民窟”的恶性循环。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熏陶,心理容易自卑,甚至变得扭曲,好些小偷小摸以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来自“贫民窟”。我们必须加强脱贫攻坚后续扶持和管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之治”的优越性。有些人认为,搬迁群众进入集中安置社区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很快就会被城镇同化变成市民。其实,搬迁群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过去农耕文明讲究靠天吃饭、依赖土地、自给自足;而工业文明则表现出脱离土地、遵守规则、分工协作。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

集中安置有利于解决搬迁群众入托、入学、就医、养老等问题,但对这些并不完全是自然演进过程中的移民搬迁,如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搬迁安置后如何开启新生活?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不摘”的要求: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在“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依然不敢滋生松懈、怠惰情绪。劲只能鼓而不可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紫阳县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上任的县委书记惠军民,对下一步乡村振兴具有清醒的认识。他说,紫阳作为国家限制开发的主体生态功能区和山区农业县,将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子,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战略,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紫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稳定群众就业增收,做好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和基础设施管护。坚持把富硒茶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加大夏秋茶和白茶、茶饮等产品开发,支持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级服务能力建设,做好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动高山村群众有序向城镇、社区转移。建强农村基层组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挖掘乡土人才,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紫阳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期待着紫阳乡村更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后记

采访并创作紫阳县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说其光荣,是因为两点。其一,紫阳县脱贫攻坚的五年,因其诸多史无前例及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因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跃升,而 成为紫阳置县500余年历史中最特别、最艰辛、最辉煌、最难忘的时期。这场彪炳史册的人民战争,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力度之强前所未有,投入之多前所未有,进展之快前所未有,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为这个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和辉煌业绩纪事立传,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人,当然是十分光荣的。其二,这是县委宣传部具体策划和组织实施的文化工程,在高手林立的作家群里选择我来承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宗军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力配合。这份信任,让我感到既光荣又神圣。

说其艰巨,是因为四点。其一,五年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是此前有脱贫攻坚,再往前还有扶贫开发,提法和名称不同,前后演进联系紧密。那么,怎么处理近五年与此前几年、几十年扶贫工作的关系?如何把握和言说?其二,脱贫攻坚期间,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陕西省更不时有“创新之举”,而紫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是全市乃至全省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事件头绪很多,资料非常浩繁。怎么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复杂、繁琐的大事写得简单明了,把特点、亮点、创新点凸显出来?其三,作品既要记录和反应脱贫攻坚全过程、整体面貌,又要有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吸引人的故事。怎么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增强文学性?使作品具有可读性?其四,接受这个任务时已是2020年10月下旬,紫阳县委宣传部希望开春后在有关媒体连载,5月公开出版,时间很紧,而我既有杂事缠身,又有“正式义工”(市关工委秘书长)的职责需要履行。

即使任务再艰巨,也必须不讲条件地完成,因为要兑现承诺,况且我将其视为给家乡效力的机会。我立即投入采访创作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采访对象工作繁忙,加之今年初抗击疫情的影响,计划中的实地当面采访有的迟迟不能开展。我就只能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字材料,利用电话采访和侧面采访来代替。这样必然影响采访的深入细致,使作品缺少某些现场感和细节描写。

我认为这是一部史志性报告文学,因而把作品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初稿基本完成后,就分别将相关章节电子版发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请他们认真核实,提出修改意见。紫阳县委宣传部收到送审的书稿清样后,又打印十几份,分送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审读核实,然后召开审读意见反馈座谈会,当面征求修改意见。考虑到有些部门审读不够仔细,又请县脱贫办、县搬迁办、县作协等部分人员细致审读核实。这样,保证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这部作品是不少单位和个人支持与配合的结果,也是我的倾心之作。倘若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倘若能为后世留下一部可资借鉴的“信史”,吾愿足矣!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