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近就有多亲


■ 候慷

“我们这儿都是二十多年没人管的地儿,你一个年轻娃娃能把这管好?”说话的是一个满腹牢骚的50多岁大叔。

我到辖区铁路家属院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满腔的激情和热血,顿时被眼前的大叔呛得透心凉。火热的太阳炽烤着脚下的土地,汗水将我快速拉回到现实中。还没容我答复,“咚”的一声,已被委婉地拒之。

又敲开一户门,刚要张口,一句“你找谁,有啥事?”硬生生将我要问的话噎了回去。“请问你在这里住多久了,是房主吗?”“我是租房子住的,不清楚,你去问别人去。”走了一上午,敲了一晌午的门,仅有能搭腔的几户也是答非所问,不愿意多说。

夜幕降临,又累又渴,门没进几户,脸色倒看了不少。

窗外华灯初上,我翻看案头的《梁家河》,一行文字跳出来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思绪把我带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情节里。我在《梁家河》里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找到共产党人的初心。

寻诊把脉,一步一个脚印,楼不漏户,户不漏人,力争将住户情况摸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每进一户都是各种艰难。当然,一次进不了门,就再去一次,一次生,二次熟,三次就更熟,四次、五次……该住户就不好意思拒绝了,入户考验的就是社区民警的耐心,只要能走近住户,辛苦一点又能算得了什么。

三十多个白日下,六十余万步的足迹,只为打开住户的“心门”。

住在这儿的杨女士反映:“我早晨去上班,洗衣机放外面的,下午七点下班回来,洗衣机不见了,洗的衣服、鞋子也不见了。”

“我在这住了二十多年了,脏、乱、差,大家都是乱摆乱放,也没有人管,都是自个儿顾自个儿。”田老太太如是说。

如何解决这些住户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让住户满意,我心里有一连串的问号。

白天“扫楼”,晚上读书,我在书籍里放空自己。案头上哈贝马斯的《交往与社会进化》、《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等书籍教会我如何突破整治的瓶颈,切实拉近和住户的距离。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我们总是奢望和民众的理想沟通环境,但遇到群众言语刁难时,就从心里就开始攻击,终止沟通,然后将情绪写在脸上。我们常常抱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何不反思我们工作到底做到位了没有。当我在笔记本上敲下这段话时,脑海里所有的委屈只剩下必须让住户满意的直白诉求。

摄影大师说,如果你的作品还不够好,那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你距离还不够近。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同样合适。只有走近群众,才能走进群众,俯下身子站在住户位置想事情,解住户之烦恼,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西二楼的马老太生病了,大晌午,路上一辆车都没有,朝军将手上的资料夹递给我,背上老人就往公路走,用他代步的小摩托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

住在石棉瓦棚里的李大姐在女儿高考的前一天晚上,遇到访查的我们,哭得梨花带雨,一问才知道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身份证找不到了。在安慰她的同时,我们及时联系县局治安大队,连夜制作临时身份证,并送到其手中,提心吊胆的母女俩才得以睡个安然觉。

就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拉近了我们和住户的距离。和住户的心近了,住户也就愿意配合我们了。

在通过摸排、考核、选取楼长后,社区警务室联系点顺利建成。初次建成10个,并全部投入使用。我的想法是后期还要建,争取家家户户都能成为我们的联系点。

经过67天的不间断推进,家属院整治工作取得了住户满意的效果。一路走来,从“门难进”到“笑脸迎”,将一个脏、乱、差,不安全的问题小区建成了安全小区,将传统警务模式作用发挥到极致,开创了安康三无小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治安问题突出居民小区摸排整治工作这条纽带将我和社区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果说年轻的我有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走进了群众心中。以前不理解,现在我是真切地理解了,在他们赞许肯定的眼神中,无不让我为之感动,我为他们做的少,却得到他们如此的厚爱,受之有愧。

闲不住的老人


■ 李永恩

最近,一个身影总浮现在我脑海中。

他是一位老人,姓章,名振明,是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大同三村人。说起来,我跟这位老人还有点亲戚关系,他家距离外婆家不远,他跟外爷同姓同辈。因为自小就认识,所以只要见面,我也亲切地称呼他“外爷”。

振明外爷年轻时魁梧强壮,是一位种庄稼的好手。60岁以后,由于土地被流转,承包商将三村村建为花卉基地,村民们一下子变成了城市居民——玩着有收入不说,全村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面对美景,面对新生活,人们的脸上总是漾着笑。然而振明外爷闲不住,不知道受到谁的启发,在没有土地可种以后,他干起了捡拾废旧的行当,一干就是十三四年。

听外婆说,振明外爷的儿子得知他开始捡废旧时,曾专门坐飞机从南方回来劝他:“老子,捡拾废旧既不体面也不卫生,咱家也不缺钱,何必去干这呢?二来您已经上了年纪,本来就该颐养天年。你玩着我们做儿女的又没人说你啥。”然后,儿子从兜里取了一叠百元大钞,说:“这些钱,你先花着,以后给你再汇。”儿子因为业务繁忙,劝完老人后,又飞回南方去了。

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振明外爷就没有出去捡东西。然而,没捡废旧的那段日子里,老人在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是来回转悠,真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没多久,振明外爷竟然病了。老人病后,儿子又从南方飞回来,把老父亲送到市中心医院,做完全部检查后,大夫郑重地对儿子说:“你父亲没什么大病。”儿子问大夫:“那怎样治疗我父亲目前的病呢?”大夫说:“老人家劳动惯了,一旦有事可做,他的病就好。”

然而,让父亲做什么好呢?从医院回家后,儿子征求振明外爷的意见。老人说:“我年纪大了,出远门不方便。我不识字,出去了也干不了啥。另外,我一旦出去,家里就只剩下你妈一个人,我也不放心。跟你们一起出门,不但帮不了你们,反倒会成为你们的包袱。我觉得我还是适合拾废旧。”面对老父亲的说法,儿子能说什么呢?只好提醒他捡废旧时不要累着,要佩戴口罩,要注意安全。

于是,十多年来,振明外爷除了吃饭,每天要去316国道沿线的垃圾投放点。出发时,肩上扛着扁担,扁担上缠有绳子,手上拿着蛇皮口袋。回家的时候,就经常挑着满满一扁担的东西。有时捡的东西多了,一趟挑不完,他就回家推架子车拉。废品到家后,振明外爷把它们归类堆放。每当东西存放到一定的量,他就要到废品回收站卖一趟,一般是一周一趟。

十几年来,老人到底捡了多少废品?他自己没有计算过,也从未计算。老人只知道:自从捡废旧后,自己不慌不急了,生活规律了,饭量特别好,身体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猛然间,我想起了许多像振明外爷一样的人:他们没有工资,他们不讲条件,他们每天默默无闻地忙碌着。他们虽然普通平凡,但因为他们,垃圾投放点里的废旧不再“流浪”,不再污染环境,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他们而变得整洁卫生。同时,因为自食其力,他们的思维活跃,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保护环境的风尚悄然形成。他们是平凡且伟大的人!

图片新闻


阳春三月,宁陕县江口回族镇高桥村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里羊肚菌长势喜人,即将迎来丰收。该基地羊肚菌大棚25000平方米,年产羊肚菌4000斤(烘干之后),产值将达到300万元,提供就业25人,带动442户1295人实现增收。

杨卓 摄

汉阴脱贫办积极开展送技术到村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吴静文)近日,汉阴县脱贫办邀请县畜牧中心和县农业局蚕桑站专业技术人员到观音河镇合心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会,共有40余户村民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会是全县“科技之春”实用技术培训会的首场培训,主要针对春季桑园管理、科学养蚕及蚕具消毒、养鸡实用技术等春季重点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同时,技术人员现场解答群众在养殖管理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后期全县各帮扶单位将陆续组织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到各村开展培训,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合心村目前有桑园500亩、1000余平方米标准化养蚕室的蚕桑养殖合作社1个,年出栏10000余只的养鸡场1个。群众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掌握了很多新的养殖技术,了解许多新的信息和知识,增强了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

镇坪华坪镇小学开展党员教师大家访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薛成鑫)近日,镇坪县华坪镇小学全体党员教师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开展党员教师大家访活动,深入学生家中了解其居家生活、学习情况。

家访中,党员教师与学生家长促膝交谈、亲切交流,一方面向家长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介绍学生入学以来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提醒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及安全等方面教育,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家长克服暂时的困难,支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学生家长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好孩子。

此次家访活动,不仅强化了党员教师的服务意识,更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距离,突出了党员教师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据悉,该小学将把家访活动一直持续下去,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促进教学工作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办人民满意、有温度、有品质的学校。

紫阳姑娘夏梅子再登央视舞台


本报讯(通讯员 逸豪)近日,来自紫阳县的95后姑娘夏梅子站上央视综艺频道《向幸福出发》的舞台,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她是如何经历风雨改变人生的。

据了解,夏梅子现为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021陕西教育文化春晚形象大使。其嗓音纯净甜美、形象气质端庄秀丽,代表作《游客醉茶乡》《国之大》等歌曲得到业界高度评价。

节目开场,夏梅子便以一首由碧潭邀月作词、纪德智作曲的紫阳民歌《茶韵紫阳》深深地吸引了两位主持人,当主持人问:“夏梅子今天来是想要感谢谁呢?”她毫不犹豫地答:“我要感谢高中班主任张军老师和亢钧老师,他们都来自紫阳县毛坝中学。”因为在人生的重要关头,两位老师资助她完成学业。

补鞋匠的紫阳情结


■ 刘全军

今年农历正月初十上午时分,我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说有一份快递需要签收,正巧我又不在家,便随口说:“放到老王补鞋摊子那儿。”回家途经巷道时,老王喊了我一声,笑眯眯地把快递交给我,我道了一声谢,他说:“客气啥子哟。”

老王的补鞋摊子摆在紫阳县城主街道东边朝南的一个宽敞的人行巷道角落,周边聚居着上百户人家,都和他熟套。有时快递到了人不在家,都寄存在他那里。他那个补鞋摊子就成了快递义务寄存点,从来都没出过差错。

老王名叫王大林,今年56岁,原籍四川广安市人,靠补鞋这门老手艺营生,在紫阳已经生活了30余年。“我喜欢紫阳,我早就把紫阳当成家了。”说起紫阳情结,老王喜形于色,俨然已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紫阳人了。

一个四川人背井离乡到他乡谋生,一定有说不明的苦楚和道不完的艰辛。老王家在农村,一家5口人,父亲身体不好,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日子过得不像日子。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成了老王迫切的愿望。1985年正月初一,老王背着20斤米,怀揣8元钱,决定跟随同村的几位老乡到紫阳县谋生路。走到广安市,滞留了几日,身上的钱已买不起一张火车票了,只好留在原地半月,靠打零工挣了30元钱,才乘火车去紫阳。

“到了紫阳,我就感到亲切,像是到了家一样。先到县城逛了几个来回,又到汉江边玩了一阵子。这个地方青山绿水,人都热情随和,加上方言相通,就像是见了家乡人一样。”老王由衷地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毗邻的四川人通过投亲靠友来到紫阳县闯荡,立足之后又带一部分老乡来到了紫阳。在这些人当中,有点头脑的人靠做生意和小包工起家,经过多年打拼也有不少成功人士。但大多数人由于缺少文化和技能,只能以打零工和补鞋为生。当时紫阳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差,穿旧的衣服和鞋子缝补一下依旧实用,过日子正应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句俗话,城乡市面随处可见四川人的补鞋摊子,仅县城就有不下50人靠补鞋挣钱。

老王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简易棚子先安顿下来,花25元钱买了一架旧式补鞋机、一块毡布、一个装满修理工具的木箱,这是他谋生的全部家当。为了避免与老乡“抢”活计,他背起补鞋机到县城周边的农村去“转乡”,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走到哪家,只要是赶上了吃饭的时间点,村民一点也不嫌弃,热情招呼他吃饭,他也免费为村民修理破旧的鞋子做为答谢。“紫阳人热情厚道,在我最苦难的时候给予无私的帮助,让我永生难忘。”说起那段经历,老王眼眶湿漉漉的,在他看来,每月能挣30多元,又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漂泊劳顿的心得到了慰藉。

在县城待了两年后,地方混熟了,人也混熟了。老王在桥沟路租了一间简易民房,总算在县城有了个容身的“家”,并在县城中段街道一角摆补鞋摊子,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因为技术纯熟,收费公道,老王的生意和口碑一直不错,生活稳定了下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老家农村争先恐后盖起新房,老王的母亲生性要强,生怕落人后被人小瞧,下定决心要修新房。修房造物是大事,仅靠修鞋挣点钱只能勉强维持家庭基本生活,老王除了摆摊补鞋外,又跟紫阳一个朋友合伙贩卖水果,辛苦打拼了3年,终于在老家修起了砖混楼房,并在老家娶了媳妇,两口子带着母亲到紫阳安家。

随着紫阳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和城市形象建管水平的提升,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老王的补鞋摊子挪动到紫阳中学对面百梯巷角落,这里人流量大,除了补鞋外,换拉链、修雨伞、卖皮带,能修补的,他都做。“人只要勤劳,总会把日子过好。”老王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一份坚持,一份执着,老王坚守着慢慢消失在岁月中的老营生。当年背井离乡出川到紫阳县谋出路的青年,如今已进入了知天命的年纪,流年时光在补鞋机“嗒嗒”声中划过,印证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

自有芬芳扑面来


通讯员 吕晓兰

走进农商银行大厦,映入眼帘的是全员“亮晒作”宣传栏,下面11块展板有序摆放,总结了过去一年的重点工作。大厅墙壁四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旬阳农商银行始终围绕“抓巩固 强提升 促发展”主题,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实现文明创建、业务经营与金融服务融合发展。2020年11月,旬阳农商银行复查合格,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该行每年召开文明单位创建专题会议,印发创建计划、细化工作措施。建设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适时增添文体活动器材,征订书籍、报纸杂志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业核心文化等内容,以“文化墙”“文化廊”等形式育己育人。常年坚持“周双学习日”“晨会夕会”机制,将文明创建与主题党日相结合,每月一主题,全员学理论、学业务、学技能、优服务。大力实施“六德”工程,将“道德讲堂”作为每年员工培训必学课。在精神和道德力量的感召下,全员争当“爱岗敬业标兵、干事创业先锋、乐于奉献模范”的热情持续高涨。

同时,该行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员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狠抓窗口文明服务规范。工作人员从细节做起,以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导文明理念、文明规范、文明行为。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交易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的目标。三年间,全行100余名干部职工受到中省市县表彰。

此外,该行常态化做好捐资共建、节日慰问、结对帮扶、农产品促销回购等工作。成立学雷锋、金融知识宣讲、关爱社会、服务民生4个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志愿服务分队,常态化开展精准扶贫进村组、关爱儿童进校园、党员帮困进社区、金融知识进企业、慈善救助进协会等志愿服务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19名志愿者主动担责,下沉到社区参加网格化管控,累计有274人次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