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面前,党员更不能退缩!”


通讯员 商曼

“老周是个好人,现在遇到这样的困难,大家伙儿要帮帮他。”白河县卡子镇友爱村党支部副书记乐发祥近日在会上说,并动员党员积极捐款。

乐发祥所说的老周名叫周益瑞,是一名普通老党员。儿子在外务工,儿媳在家照看2个上学的孩子,周益瑞种植茶叶,平日里也帮儿媳照顾家里,原本一家5口的日子平淡而幸福。但2019年底儿媳不幸患上乳腺癌,让这个原本不算宽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再加上今年年初,周益瑞又被确诊为肺结核,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但周益瑞没有被击垮。

“困难面前,党员更不能退缩!”他时常这样叮嘱儿孙,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该有的样子。

2019年底,因患大病,周益瑞一家被确定为村里的边缘户。儿媳生病做化疗需人照料,儿子周枫无法外出务工,一时间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成为村里的低保户。“作为一名党员,我很不情愿吃低保,这并不是啥光荣的事,但是家里现在这个情况……”在村里低保评审会上,周益瑞哽咽道。为帮助周益瑞一家渡过难关,村里积极为其申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补助政策,尽最大努力帮扶这一家人。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儿媳的病情有了好转,周益瑞便催促着周枫外出务工,“我们有困难,村里给了很多帮助,但我们不能一直等靠。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里我照顾着,你出去吧。”村里为周枫提供了务工信息,周枫去了榆林务工,预计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67岁的老人担起了照顾一家人的重担,每天两趟接送孙女,照顾儿媳,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周益瑞的精心照料下,儿媳的病情日益好转,趋于稳定。

一名党员就是一名旗帜。在村里,一提到周益瑞,村民们对他无不充满了敬佩之情。给村民讲政策、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大事小事,只要找到他,都热心帮助。去年8月3日,卡子镇遭遇五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友爱村受灾严重。在危急时刻,周益瑞没有丝毫犹豫,在通讯中断、没有村党支部指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组织转移院落群众,将损失降到最低。

“作为一名党员,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面对困难,首先要乐观,还要勤劳,不等不靠,这样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周益瑞坚定地说道。

白河启动“党建引领·金融先锋”行动


本报讯(通讯员 汪银春 刘淑雅)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引领和农商银行金融支农惠农主力军作用,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质效,白河县委组织部联合白河农商银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党建引领·金融先锋”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据了解,该县农商银行设立100万元“党建引领·金融先锋”专项基金,对村(社区)金融协理员每月给予200元工作补贴,对“E终端”便民服务站的金融服务员按照业务流量给予服务补贴,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镇、村(社区)和相关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将“党建引领·金融先锋”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落实落细。同时,各支行还开通扶贫信贷“绿色通道”和上门服务,对扶贫信贷优先放款、优惠利率、降低门槛、简化流程,符合规定和手续齐全的实行“日办结”。

为保障扶贫小额信贷“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由各村党支部对其发展项目、使用用途、申请金额进行核实初审并签署放贷意见,并实时监管资金使用情况和督促群众按时还款。同时,在全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22个金融工作站,在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区域设立137个金融便民服务站,推出“助农E终端”直缴养老保费、合疗等业务,对36个村(社区)远教扶贫电商站点提供低利率信贷支持,有效拓宽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西安体育学院到谢坝村扶贫义诊


本报讯(通讯员 余迟) 7月10日,西安体育学院一行到“两联一包”的汉滨区县河镇谢坝村讲党课,并组织西安运动创伤医院专家到谢坝村开展扶贫义诊活动,现场免费为当地群众发放了近万元的药品。

自去年7月份西安体育学院包抓帮扶县河镇谢坝村以来,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帮扶谢坝村,特别是针对县河镇旅游特色,西安体育学院科研扶贫团队积极落实脱贫攻坚校管科研重大课题,《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谢坝村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项目规划。为了帮扶谢坝村脱贫后产业稳定发展,今年该学院落实帮扶产业经费25万元,用于谢坝村的虾稻田、养蜂场、养鸡场、养猪场等脱贫产业发展,继续带动当地群众稳定脱贫,巩固了谢坝村的脱贫成果。

紫阳: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通讯员 张俊凯

近年来,紫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围绕“三个落实”,强化统筹统揽,系统推进“五大工程”,聚力苦干实干。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脱贫12.8万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今年,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夏至还没到,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就赶紧带领全村茶农按照统一标准修剪茶树、锄草。

大连村共有2960亩茶园,为了给茶农提供更好的服务,2018年8月,村上注册成立了紫阳县富农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通过专业管护队伍,对农民进行精细化种植茶叶指导,提供专业管护,统一修剪、施肥,确保栽种的茶叶有更好的品质,收获更高的价值。同时延长茶业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包装、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谢立安说。

贫困户张先碧经营了3亩茶园,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收入从2018年的7000多元提高到2019年的2万余元。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村民张仁贵。40岁的张仁贵自家有4亩地,2006年流转了其他村民的3亩地后,7亩地都种上了茶树。尽管如此,在大山里守着几亩地也挣不到多少钱。为了补贴家用,张仁贵把茶园交给家人管理,每年到了采茶季再回家收茶。因为疏于管理,刚开始7亩茶园每年只能采茶150多公斤。

随着紫阳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张仁贵看到了茶产业的发展前景。2015年,他回到家里专心种茶树,成为一名职业茶农。“回来后,村上组织我们去蒿坪镇种茶大户那里观摩、学习种茶技术,还邀请夏建民教授专门来村里给我们指导。”张仁贵说,“现在7亩地的茶叶产量已经达到800多公斤,是原来的5倍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张仁贵的茶园收入从原先的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0万元。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以来,紫阳县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兴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该县重点围绕茶叶、粮蔬、特色经济林等小众产业,坚持市场导向,组织贫困村制定年度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产业发展模式。全县目前累计发展茶叶23万亩,新发展魔芋5.8万亩、特色经济林2.4万亩、畜禽养殖220余万头(只),实现了中长效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手指要灵活,不仅要握稳修脚刀,还要运用自如,修的趾甲才能光滑、平整。”走进紫阳县免费修脚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张妮正在为学员们讲授修脚技术要领。虽然在这里学习的贫困群众大部分都已经30多岁了,但学习劲头特别足。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贾学平介绍,这些学员由远元集团的老师进行培训,结业后直接签约进入当地远元集团直营店上班。

远元集团是紫阳县知名企业,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实施技能培训过程中的首个合作企业。早在2014年,紫阳县有关部门就与远元集团签订2万人的用工协议,由远元集团结合企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量身开发培训课程,竭力提供就业平台,政府部门则负责组织生源、提供培训场地。合作过程中,培训机构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出具就业待遇承诺书,明确最低工资、生活待遇等保障条款,确保贫困户培训后,能够及时就业增加收入。

“以前在煤矿干活,风险大不说,还又累又脏,现在在修脚店上班冬暖夏凉,既轻松而且收入也不低!”用石万仲自己的话说,修脚培训中心让他从“黑领”变成了“白领”。44岁的石万仲是紫阳县洄水镇团堡村农民,在外地煤矿打工10多年后,回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后被分配到远元集团湖北分公司武汉鲁磨店,不到半年时间便晋升为店长,年收入涨到10多万元。

近年来,该县已经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真抓实干,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培训方式,逐步复制到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等产业上,并与对应的龙头企业签订多项用工合同。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技能培训277期2万人,1.6万人成功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社区工厂46家,解决就业1878人,其中贫困户816人,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利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4495人,累计对3.3万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完成劳务输出8.2万人次。全县农民工年均总收入达到20亿元。

三坝村消费扶贫促农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冉龙春) 近日,镇坪县华坪镇三坝村以“村委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开展了“消费扶贫促农增收农副产品党员认购系列活动”。

活动围绕对标一个模式,搭建两个平台,紧盯三大重点为中心,实行“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消费扶贫模式,搭建本地销售平台和电商服务平台,抓住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的机遇,支持本地产品扩大销售,进一步完善物流、人才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电商体系,不断增加农户收入。紧盯传统产品,订单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贫困户为主导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动促进了贫困群众农产品、畜产品、旅游产品、劳务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了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图片新闻


近日,武警安康支队某部官兵来到驻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座谈,对老人们的生活嘘寒问暖。

吴毅斐 摄

养牛老产业,致富新门路


通讯员 朱朝登

旬阳县白柳镇白桑园村贫困户周福涛依托扶贫好政策,发展养牛,在困境中闯出了新路,过上了好日子。

笔者见到周福涛时,他正在圈舍打扫卫生,虽然外面已是36度的高温,累得满头大汗,但他却干劲十足。现年44岁的周福涛,住在白桑园村二组,家有3口人。几年前,他的父母相继患病离世,欠下不少医药费,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思来想去,他萌生了养牛的想法。

周福涛说:“那时候,一头牛养一年可以卖个一万多块钱,当时就觉得如果有10头牛卖了就可以卖到10万块钱,那生活条件就可以宽裕一些。”

说干就干,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他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从渭南买回来了8头待产母牛。可刚养了三个月,问题就来了:“当时就是把这个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草料不够了。”

那段时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上山割草,但数量却远远不够,见到邻居家地里有农作物秸秆,他上门许诺用牛粪来换草料,借此慢慢熬过了冬季,迎来了小牛出生的日子,但这更让他坐立不安:“没有一点技术经验,急得半夜都睡不着觉。”

驻村工作队在了解到情况后,及时联系镇畜牧站技术人员前来帮忙,就这样8头小牛诞生了。但一来二去,反反复复出现的问题,让周福涛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周福涛说:“把养牛这个事情想得太轻松太简单了,每天都要喂料、打扫圈舍,还要上山去割草,很累,有时候就产生不想干了的想法。”

生活还得继续,周福涛咬牙坚持,调整养殖思路、参加养殖培训、上网学习。最终他决定从养殖周期上做文章,走繁殖牛仔的路子。在2017年的时候,他拿到了第一笔收入:“那是在2017年8月份的时候,一次性出售了4头小牛,卖了2万多块钱,当时手里拿着那两万块钱,一下就觉得有信心了,觉得是有奔头的。”

于是,周福涛又继续了养牛之路。他从外地买回来种牛,让牛群可以自行繁殖。到了2019年,他的养牛规模已经达到了27头,今年又出生了 10头小牛,出售了6头赚了6万元。

“干这个事情首先要能吃苦耐劳,然后是要有恒心,能坚持下去,其次还要认真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积累养殖经验。比如说我们养的种牛,各个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喂法,生小牛的要把它们放在一块喂,还有快要生的放在一块喂,还有没有怀上小牛的这些牛放在一块喂,因为各个生长阶段不同,它们的喂法、它们需要的营养也不同。”周福涛说。

从最初的8头到现在的31头,从不懂技术到现在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从贫困户变成致富能人,周福涛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关于产业的后续发展,他也有自己的计划:“我想成立一个家庭农场,然后逐步把养殖这个规模扩大,然后用这个牛粪种植莲菜、种植西瓜,准备走养牛,种西瓜、莲菜这种绿色循环的路子。”

汉阴县委编办开展文明提升志愿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吴梦玲)近日,汉阴县委编办机关干部穿上“红马甲”,走上街头,再次向共驻共建的新城社区居民宣传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相关工作。

为了巩固汉阴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该办召开专题会议,对如何开展所联兴业小区、蓝云大厦文明县城巩固提升帮包工作进行专项安排部署,按照定点考察标准,全县321基层治理网格化有关精神,细化责任分工,并前往包联小区全面了解社区户主情况,全力以赴推进汉阴巩固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工作。

该办全体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深入责任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清理垃圾、小广告,向商户发放《汉阴县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倡议书》等,在帮包小区的门房处、楼道口制作文明公约宣传栏,走进住户家中宣讲政策。为了方便小区住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和民意收集,竭力为住户提供帮助服务,县委编办牵头建立了小区文明共建微信群,号召小区商铺及住户以“主人翁”身份积极参与城市共驻共建,让更多的市民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旬阳交警联动送“清凉”


本报讯(通讯员 李步余)7月10日,旬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联合甘溪镇、村干部来到施家坡村六组贫困户闵某家,进行心理疏导,送去夏日的清凉。

闵某是甘溪镇施家坡村在册低保贫困户,丈夫去世多年,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十几岁就患有精神残疾。日常生活靠政府救助,享受低保政策,以土地为生。闵某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不愁吃不愁穿,饮水、住房也相对安全,就医基本能保障。6月2日凌晨,闵某之子代某驾驶装载机与一辆半挂车发生事故,致对方司机死亡。代某被旬阳县公安局处行政拘留15日。代某释放回家后,不服母亲管教,亦不服药物,导致精神病发作,打骂其母。幸好被邻居发现,及时帮助控制。代某被镇村干部强行送往旬阳县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代某被强制治疗后,闵某无力赔偿死者家属,精神压力非常大。交警大队民警获悉后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迅速介入,镇政府落实了包联责任人,交警从法律政策方面沟通引导,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放下包袱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