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担当”聚力“脱贫攻坚”

——访汉阴县汉阳镇党委书记王卫


镇党委书记王卫为羊肚菌代言

镇长李小平陪同农科所专家察看绞股蓝长势

记者 王拥

汉阳镇位于汉阴县西南边陲,地处巴山北麓,汉江南岸,与石泉县毗邻,全镇总面积163.39平方公里,辖15个村1个社区。近年来,汉阳镇党委、镇政府全力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目标,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党建引领等方面成效突出,脱贫效益十分显著。近日,本报记者就汉阴县汉阳镇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巩固脱贫成果,以及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部署下一步的工作规划等方面对该镇党委书记王卫进行了专访。

记者:汉阳镇如何以党建为引领,促进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

王卫: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镇党委书记牵头做总负责人,由我亲自带头抓脱贫;一是积极探索了“党建+产业扶贫”模式,以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为主要抓手,全镇成功创建镇园联盟基地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村企集体合作社15个,建立了村级劳务公司15家,培育了党员致富带头人24个。特别是在汉阳镇灵宝茶叶有限公司党支部,就很好的将群众致富路子镶嵌在茶叶产业链条之上。光是茶园管理、采茶、制茶等环节,一年就能为群众创造总计50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笔架村支部在领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方面,围绕茶叶、食用菌、富硒大米三大主导产业,用不到3年的时间实现销售产值700万元以上,盈利137万元,上缴利税26万元,为全村群众创造务工收入20万元以上。脱贫成效好不好,产业发展快不快,主要看支部书记接不接地气,支部班子建设是不是有成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不能调动起来,群众的积极性能不能激发出来,各方面都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富有成效了,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自然就上来了。

记者:汉阴县321基层治理模式在汉阳的具体实践有哪些?

王卫:近年来,汉阳镇在推行“321”基层治理具体实践上,主要是通过镇党委抓党支部、党员联系群众,镇政府抓村委会、村民代表联系群众,镇人大抓代表小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在全镇16个村(居委会)每15-30户划分一个网格),网格长对口联系群众25000余人;充分发挥网格长在群众身边服务,在党的建设、社会治理、脱贫攻坚、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在治安案件调处方面达到196余件,参与巡逻300余起、开展便民服务230件、为群众提供产业发展信息120条,为留守老人、儿童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快速推动“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落地方面,我们的各级网格长很好的发挥了政策宣讲、流转土地备耕、矛盾纠纷化解、劳务用工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我们要栽植茶苗,有大量用工需求,村干部只需要在网格长群里推送个用工信息,很快人员就能召集到位;在建茶园过程中,假如小组出现了征地矛盾纠纷,网格长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情况,将信息在群里一发布,村镇干部也很快就能知道情况,快速的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调解处理,正是由于“321”作用发挥到位,才使我们短短3个月时间便建成8000亩茶园,为15个村脱贫摘帽夯实了产业基础。

记者:后搬迁时代,汉阳镇如何变特色为亮点,撬动经济杠杆,实现追赶超越?

王卫:目前,全镇易地搬迁达到890户3323人,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防止返贫,阻断“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尽快做好宅基地腾退的清零,用好“138”后续扶持模式(即建强1个基层党组织,建好社区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3个载体,建成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年人日间照料、儿童校外辅导、文化活动、民事矛盾调解、红白喜事服务8个中心),切实解决好群众搬迁入住后的发展、管理和服务问题,让大家的归属感、获得感持续提升。二是抓好产业、就业,增加收入。按照“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以笔架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在双坪片区,筹资350万元左右,建成一个规模1000㎡以上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能。三是落实各类保障性政策,坚持“四个不摘”原则,落实社会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惠农政策,减少群众支出。四是提升扶志扶智实效,增强稳定脱贫后劲,实现全镇高质量脱贫。

记者:在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收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新阶段,汉阳镇未来的规划方向是什么,又将采取哪些做法推动乡村振兴?

王卫: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今年工作首要任务是打好收官之战。在国家脱贫攻坚工作验收之前,高质量完成“三排查三清零”工作,针对146户341人因大病等特殊原因未能脱贫退出的群众,将要倾全镇之力,攻克坚中之坚,给脱贫攻坚工作画一个圆满句号。其次在汉阳镇未来的规划方向上,我和班子成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讨,重点还是围绕如何同步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之后的又一篇大文章,必须要先进行统筹谋划,再科学有序推进。

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一是借平台建产业,2019年汉阴县委县政府按照“南茶北果”发展思路,创新推进落实了“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汉阳镇多方筹集财政资金、苏陕协作资金、贫困户入股资金2300余万元,新发展茶园8000余亩,重点解决千家万户未来长效增收问题。目前,我们第一要务是全力以赴的督促各村管护好新建茶园,同时要持续加大对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茶叶产业“三个一”专业合作社的扶持监管力度,让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健康平稳运行。二是抓短期促增收。开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大量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造成农户家庭收入减少,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汉阳镇关于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的通知》,对非贫困户、已脱贫户、在册贫困户,凡符合《通知》要求,按照户均600元进行奖补,刺激农户发展积极性,弥补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三是促共享建链条。结合我镇已经建成220亩现代化大棚发展羊肚菌产业实际,正在利用有效时节,动员更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捆绑到笔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一起,采取“技术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的方式,共同发展香菇产业(袋料),让单一的羊肚菌产业转变成羊肚菌和香菇循环发展的产业,促使建成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形成一条新的、具有汉阳特色的食用菌产业链。

因为我们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下一步,我们也会加强人才振兴,后续将根据不同产业特点,采取集中式、分散式、分段式、跟班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生产技能的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等典型人物进行培训、实训,让他们优先转型升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资金、政策上面予以扶持,从而调动其他农户和专业组织法人的参训积极性,打造我们自己的乡土人才库。

同时,我们将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镇文化站机构改革,依托汉阳镇文化剧社为建设载体,培育一批类似于潘家园子、天池小区一样的高标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各村(社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乡贤文化队伍,为乡村振兴增强文化内核。

牛人王福松


记者 吴苏  通讯员 邝松林

近日,走进汉阴县汉阳镇长红村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便听到一阵阵浑厚的牛叫声,王福松和他的家人们正在清理牛粪,清理完还要对牛舍进行冲洗和消毒。汉阳镇长红村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发展颇为艰难。近几年,年轻人纷纷走出深山外出务工,唯有王福松决定返乡发展。“由于家乡大片土地闲置,我就想着利用起来养牛。”2017年,他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了长红村。

“在回老家前期,经过我的四处考察,打听到西门塔尔品种的肉牛较为好养,我便想着回到家第一步就立马建立牛舍,先试着买上几头开始进行养殖。”王福松说,当时他投资了50万元,新建牛舍800多平方米,养殖肉牛20头。

“对于一个对养牛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最开始真的挺难的,既缺技术又缺资金。有时牛生病了还得去集镇请医生上门给它们治疗,一年之间,我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王福松回忆道,幸好当时扶贫政策好,村上建立起了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为他提供了去县上学习技术的机会,并对他的经济缺口进行了补充,这才使他的养殖事业不至于半途夭折。

村合作社的帮助让王福松有了把养牛产业做实、做好的信心。他积极参加县级单位组织的养牛技术培训班,掌握了很多养牛方面的技术难题。很快,王福松已成为了长红村的养牛能手。2019年,随着王福松养牛技术的成熟,长红村合作社全面为他筹备资金80多万元,帮助他建立起了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随着场地的扩大,王福松再次购进西门塔尔品种肉牛40头。

近年来,长红村大力探索创新“党建+现代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成立了长红现代农事综合专业合作社。王福松的养牛产业只是其中之一,合作社负责解决资金等问题,王福松提供场地和技术,经双方达成共识后,以“6:4”分成拟定协议。

“现在,我们养的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刚开始养殖的20头牛已经有1200多斤了,1头牛按照市场价至少可以卖到20000元,我们圈上的存栏已经有60来头,时机成熟后,我们至少可以卖出去50头。”王福松说,除去所有养殖成本,养牛给他们带来了20多万元的纯利润。

真帮实干践初心

——汉阴县纪委监委帮扶汉阳镇交通村、长新村侧记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刘仁宏 陈溪

汉阴县纪委监委聚焦全县脱贫摘帽目标,聚力挂联的汉阳镇和具体帮扶的交通村、长新村,真帮实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

1 牵头抓总,六项制度聚合力

汉阳镇15个村分别由12个县直单位挂联帮扶,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爱军是联镇县级领导。县纪委监委承担着联镇牵头职责和交通、长新两个村的具体帮扶任务,牵头建立月报告季点评、跟踪督导、抽查暗访、约谈提醒、追责问责、通报曝光六项制度,强力推进落实,凝聚工作合力。

“在两村原有驻村帮扶力量的基础上,再分别为两个村各选派一名科级干部驻村,进一步充实帮扶工作力量。”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刘运波在县直单位帮扶汉阳镇季度联席会上带头表态。

2019年,联镇县级领导刘爱军先后4次主持召开联镇县直单位分析研判和工作推进会,及时联系协调督促各包抓单位认真履行帮扶工作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县纪委监委对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履责情况进行抽查暗访6次,下发通报1期,重点问题督办3次,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问责。

2 结对帮扶,六个精准求实效

“我们只有带着责任驻村,深怀感情帮扶,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才能实现高质量脱贫。”县纪委监委驻长新村第一书记张本建对一年来的驻村工作深有感触。

县纪委监委按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组织机关3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汉阳镇交通村、长新村共121户贫困户,联系451户非贫困户,机关干部走遍了两村的沟沟坎坎,为帮扶对象送去衣物、被褥,为残疾贫困户积极协调轮椅、拐杖,办理助学贷款、大病补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信访矛盾化解等工作,把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3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增收

“刚开始准备发展产业的时候,班子有畏难情绪,群众不理解。我们到其他村参观学习,县纪委在财力、物力和项目协调上给予帮助,这才打消后顾之忧。”县纪委监委驻交通村第一书记伊发寅说起产业发展如数家珍。“这些年来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发展了油葵、丹参、绞股蓝等短期收益的产业,以及生态茶园等长期产业。”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刘爱军多次带领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镇村开展调研,分析区域优势和发展趋势,为镇村产业发展找“方子”。协调项目、资金,解决实际困难,指导两村成立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助力农户稳步增收。县纪委监委班子其他成员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增收,经常与镇村干部座谈、走访,想办法出主意。

按照县上南茶北果川道园产业布局,依托“镇园产业联盟”和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经营模式。长新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新栽植茶园280亩,改造茶园100亩。交通村村引进了嘉木田园科技有限公司相关项目,发展茶叶育苗基地60亩,成立爱硒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74户,入股资金37万元。

4 移风易俗,志智双扶利长远

县纪委监委注重“志智”双扶,机关干部到两村开展政策宣讲,通过召开院坝会、发放资料、文艺巡演活动等方式将政策传达到每一位贫困户,引导转变观念,主动作为。

县纪委监委指导两村开展廉洁示范村创建,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引导规范村民红白喜事办理,狠刹人情攀比之风,破除陈规陋习,逐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让脱贫攻坚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5 敢于亮剑,全力攻坚正风纪

县纪委监委对涉及扶贫的违纪问题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以扎实有力的措施,为脱贫攻坚工作保驾护航。2019年,先后初核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线索122件,立案6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68人,采取第一种形态组织处理91人,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24件24人,形成了失责必问,违纪必究的高压态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纪律和作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