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家里“厅堂”变身致富“厂房”

通讯员 贺余环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些天,白河县宋家镇焦赞村贫困户陈登传比以往干劲更足了。“以前没有固定的工作,除了自家地里种的红薯土豆,也没有别的收入。现在好了,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建起了家庭作坊,收入相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忙碌中的陈登传向笔者盘算起了收入账。

今年34岁的陈登传是焦赞村三组建档立卡贫困户,4年前一场意外导致他双下肢失去知觉,如今肢体一级残疾,整日与轮椅相伴,但是陈登传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向命运屈服,在家人和各级帮扶干部的鼓励支持下,经过3年多的艰苦打拼,逐步走向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也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要通过家庭作坊带动更多群众就业,用实际行动为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做点事情。”目前,陈登传的家庭作坊已带动周边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有活干、有固定收入。

每天一大早,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经热热闹闹的围满了工人,他们大都是留守妇女,在一双双巧手下,一个个完整的线圈很快被制作出来。干活的同时,工友们一起唠唠家常,氛围轻松愉悦。

“我们厂总部设在卡子镇大桥村,主要生产电源感应器、线圈等电子设备配件,考虑到农村人口分散,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劳务承揽家庭作坊的方式,发动周边群众上门领取初级工艺品回家加工,再按件进行回收,同时在搬迁安置小区、人口集聚点设立代加工点。”陕西省友利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世国介绍,工人挣钱多少不等,手脚麻利的有挣上百元,慢点的也能挣30元左右。目前,仅在宋家镇就吸纳了20余名工人就业。

“以前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出不了门,现在足不出户既能打发时间,还能挣些零花钱。”村民黄海荣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干着活,不到半分钟,一个线圈便加工完成。

“缠线、绕丝、成型……现在基本的加工技术我们都掌握了,操作也越来越熟练,大的6分,小的4分,一天能挣40多元呢,真是赚钱顾家两不误!”正在绕丝的工人郑琴高兴地说,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则在集镇租了房子照顾孩子上学,现在骑上电动车三五分钟就到了陈登传家的小作坊,工作自由离家近,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也基本解决了。

据悉,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该镇党委政府转变思路,通过“内建外引”,积极创办家庭作坊。这种居家生产的模式,让“厅堂”变“厂房”,带动了更多群众稳定灵活就业,为搬迁群众致富增富路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