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宁陕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宁陕县委副书记 陈永乐

宁陕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山大沟深坡陡,基础条件落后,2001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纳入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3年被确定为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培育山林经济,持续壮大扶贫产业,2019年实现整县摘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扩产业、促增收仍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解决那些就业缺技能、打工出不去、劳动能力弱的群众增收,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笔者调研发现,宁陕50%以上农民种植玉米,主要用作饲料,请工亏本,不请工每亩净收益不足500元,如果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现有2万亩饲料玉米转换为鲜食玉米,实施规范化种植、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快速增加群众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具有显著作用。2019年,我们在城关镇进行企业订单种植试点,在广货街镇围绕西安游客开展市场直销种植试点,坚定了发展信心,明晰了发展路径。

★ 宁陕发展鲜食玉米具有六大优势

一是产品品质优。宁陕鲜食玉米特点可以归结为四句话,即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种植环境好,口感甜糯香。所谓“昼夜温差大”,表现在:宁陕县鲜食玉米种植生长期为3—9月,根据宁陕气象部门2017年—2019年气温记录,3—9月全县昼夜平均温差17度以上,昼夜极端平均温差23度以上。其中3月最大温差28.7度(2017年3月最高气温23.9℃,最低气温-4.8℃),4月最大温差32.5度(2018年4月最高气温30.2℃,最低气温-2.3℃),5月最大温差26.4度(2018年5月最高气温33.5℃,最低气温7.1℃), 6月最大温差23.3度(2019年6月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0.7℃), 7月最大温差22.3度(2017年7月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15.2℃),8月最大温差20.4度(2019年8月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12.5℃),9月最大温差21.3度(2019年9月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8.2℃)。所谓“生长周期长”,表现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广泛,一般春播玉米早熟70天、中熟85天。宁陕种植的鲜食玉米为甜糯玉米,在我国平原地区生长期90天左右,2019年在宁陕试验种植鲜食最佳采收期约为112天。所谓“种植环境好”,反映在:宁陕地处秦岭核心区,有植物1178种、野生动物250余种,被誉为“野生动植物乐园”,一直是玉米适生区。县境远离工业污染,盛产的天麻、猪苓、香菇均为国家地标产品。年均降水量902毫米,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120多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94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4026个,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命名为“中国天然氧吧”,被国家林草局等四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所谓“口感甜糯香”,体现在:宁陕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充分,产生大量有机物;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生长时间长使玉米能够更多聚天地之灵气、更久吸日月之精华。山泉水富锶,土壤含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没有污染的种植环境,使玉米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和安全纯净。糯玉米籽粒中蛋白质、VA、VB1、VB2均比稻米多,分子比普通玉米小10多倍,消化吸收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入口香甜,很有嚼劲。

二是市场需求旺。玉米是公认的长寿食品,鲜食保证了口感和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科学饮食观念的建立,粗粮回归餐桌。鲜食玉米补充膳食纤维,所含叶黄素还能保护视力,每日食用有降压降脂、减肥瘦身、防癌抑癌、醒脑健脑、护眼明目、清肠通便、利尿利胆、美容养颜、延缓衰老9大好处,是老少皆宜的养生食品,成为酒店、宾馆必备食材,也是居家、旅行首要选择,人人爱吃、天天可吃,消费群体大、市场潜力大。2019年,宁陕通过北京、西安、金坛、胶州、安康五大区域帮扶资源平台,以及200多家销售网点试点销售反响很好,在中办机关食堂直销也获得较高评价,成为市场“抢手货”,2019年底在“拼多多”电商平台上市一个多月就出现断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市民居家自助餐饮迅速成为主流趋势,无任何添加、具有即食功能、符合粗粮潮流的鲜食玉米加快成为消费新宠,消费潜力将会加速释放。

三是技术门槛低。宁陕现有2万亩传统玉米种植基地,高峰期超过5万亩。过去家家都种、人人会种,只要善于引导,稍作培训,解决了销售问题,就能从传统玉米转变为鲜食玉米,通过更换玉米籽种、规范种植标准、加强大田管理、变换产品形态,即可实现产业转型、效益增加。

四是带动能力强。全县9万亩耕地都适生玉米。如果7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种植1亩鲜食玉米就接近收入越线,再加上就业和其他配套产业,稳定脱贫就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留守老人、妇女等没有技术、走不出去的弱劳动力均可参与,实现家门口增收脱贫。一旦2万亩传统玉米全部置换为鲜食玉米,可吸纳50%以上的农户融入产业链,带贫覆盖面达60%以上。

五是比较效益好。通过测算,传统玉米与鲜食玉米种植成本相当,但效益相差很大。传统玉米种植每亩综合成本1200元(每亩按3000株3000支玉米棒计算,平均每支玉米干籽综合成本0.40元),其中农资成本400元(含籽种农药100元、化肥300元),劳务成本650元(含播种200元、锄草200元、收割去壳200元、脱籽晾晒储存50元),购买服务150元(整地);按亩产1000斤玉米籽(每斤市价1元)计算,每亩毛收入1000元(平均每支玉米干籽效益0.33元),除去所有成本(即需请工)每亩亏损200元,不除劳务成本(即不请工)每亩收入450元。根据成本效益核算,每支鲜食玉米售价达到0.40元以上就不亏本,售价在0.33元以上就较饲料玉米划算。2019年种植鲜食玉米试点,一季农资成本较传统玉米多100元(籽种费增加),劳务成本减少50元(省去脱籽晾晒费用),按亩均产3000支玉米棒(单支18厘米以上,企业收购每支0.8元)计算,亩毛收入2400元,是传统玉米的2.4倍,除去所有成本(含请工)每亩经营性纯收益1150元,不除劳务成本(即不请工)每亩综合性纯收益1750元,是传统玉米综合收益的3.9倍;如果用营养钵提前育苗,实行压茬播种移栽,低海拔地区每年可种植两季,产值实现翻番。另外,鲜食玉米秸秆可作为青储饲料循环利用,一季鲜食玉米收获后还可种植一季油菜、萝卜、白菜等晚季作物,亩均再增收500元。龙头企业经加工包装后,批发每支2—2.5元,每亩可实现工业产值6000—7500元;每支市场零售价3.5—8元,每亩可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左右。产业转型后,可实现农、工、商全产业链升值,全县2万亩饲料玉米转型升级后综合收入可达3亿元。

六是吹糠能见米。鲜食玉米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市场风险小、发展见效快,可按照“政府奖补、农户种植、企业统销、消费扶贫”的方式,全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19年,宁陕县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订单”保底收购,积累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成功经验,实现当年种植、半年见效、稳定增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行不便、务工受限,推广鲜食玉米产业可就地转变生产方式,让群众迅速见到效益、弥补增收损失、坚定发展信心。

★ 做大宁陕鲜食玉米产业面临三大堵点

一是加工产能之堵。宁陕本县人口少,旅游产业还不兴旺,大量鲜食玉米需经加工包装销往大市场,但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弱,都在起步阶段,既没有原始资本积累,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加工产能。鲜食玉米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可少量加工,现有一条生产线日最大包装量2万个玉米棒,仅满足300亩鲜食玉米加工需求。

二是市场销售之堵。宁陕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常规发展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大面积种植带来经营风险增加,所以发展鲜食玉米必须依靠质量取胜、走精品路线,不能与平原地区拼产量、拼低价。目前,全县鲜食玉米还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没有形成地标品牌,市场认知度低、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营销环节还有差距,没有打入商超等中高端市场。

三是干群观念之堵。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观念还有障碍,图简单、怕麻烦、不算账,习惯于传统种植、粗放经营;部分群众大钱挣不到、小钱看不上,一心要抱金娃娃、一口要吃大胖子,认为“种玉米不挣钱、没搞头”,依赖政府给奖补、给支持。

★ 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必须统筹四大路径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制定宁陕县鲜食玉米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全县“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的“短平快”项目来推进,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将现有2万亩传统玉米整体转换为鲜食玉米,再通过逐年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总体规划发展至3万亩。同步支持龙头企业,匹配加工包装生产线和仓储速冻库。积极开拓市场,唱响宁陕高山鲜食玉米品牌,争取五年后全县鲜食玉米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相信数年后宁陕旅游大发展,群众自种自卖生鲜玉米、煮鲜玉米、烤鲜玉米,家门口实现每亩产值过万元。

二是规范基地建设。一要深入发动群众。选好基地,给群众逐人逐户做好算账对比,激发群众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制定奖补办法,组织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形成种植热潮,逐步连点成片,走向规模生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分片包抓,统一购买保险,统防统治病虫害,规范技术流程,下足绣花功夫,严格把好种植、科管、采收三道关口,尤其要指导种植户按时采摘、收集、运输,采收的鲜食玉米4小时内包装加工,保证口感鲜嫩,提高合格率、商品率。三要抓好今年起步。2020年率先在城关镇、筒车湾镇、龙王镇规范订单种植3000亩,在广货街镇、皇冠镇依托游客后备箱工程和景区餐饮业直销扩大试点种植,其他镇围绕本镇鲜食玉米消费试点种植,为来年扩张奠定基础。

三是提升加工能力。按照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日产20万支鲜食玉米生产线,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保证种植的鲜食玉米全部实现商品化。督办企业落实流动资金,帮助企业组织收购,监督兑付销售款,坚决杜绝打白条和恶意压价伤农现象,保护农民积极性,推动企业与农民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是抢占销售市场。宁陕鲜食玉米品质虽好,但建立消费认知、消费习惯、消费依赖有一个过程,必须全力开辟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引领市场。一要占稳本地市场。充分发动全县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超市、小餐馆、农家乐等各类消费群体购买食用本地鲜食玉米,动员党员干部、城镇家庭开启“冰箱贮存工程”带头消费宁陕鲜食玉米,牢牢占据县内市场。二要争抢外地市场。充分利用毗邻西安、联通川渝的地理优势定向开拓城市消费,借助中办定点帮扶、金坛和胶州对口帮扶和西部机场、西安文理学院等省、市23家单位帮扶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消费扶贫,通过直供直销等方式,不断畅通销路。三要开辟线上市场。充分利用线上消费扶贫体系,做大“拼多多”“淘宝”等网络平台,开展“抖音”、名人代言等宣介活动,将“宁陕鲜食玉米”打造成网民热购的“爆款”商品。

★ 确保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务必强化三大保障

一是凝聚共识,强化思想保障。上下同欲者胜。做大一个产业不是一域一己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全县上下和县内外帮扶力量必须人人出力、共同发力、持续用力。要做好干部的教育工作和群众的发动工作,干部算产业“大账”,群众算收入“细账”,增强机遇意识,强化发展意愿,全县上下万众一心,真正把鲜食玉米产业作为共同的事业抓紧抓牢。

二是聚集合力,强化工作保障。万事开头难。推广鲜食玉米产业既要用力指导农民建好基地、出好产品,又要帮助企业包装加工、卖出商品;既要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又要保证企业有合理利润,可持续发展,必须“九牛爬坡、个个出力”。镇村要积极主动,帮扶干部要细化落实,农业部门技术指导、经贸部门市场开发、金融部门资金支持要一体联动,抓好生产、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疏通每一个堵点和痛点。

三是保持定力,强化作风保障。鲜食玉米产业要形成规模全面铺开,至少要三年以上,前进路上必然有很多艰难,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配套干部包抓到户、全程跟踪服务和全产业链推进机制,真正把这项富民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