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善若水鉴初心

——写在市水利局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之际

记者 刘锐萍 孙妙鸿 通讯员 李伟

年末岁首,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憧憬。从北京传来好消息:安康市水利局荣获国家人社部、水利部评选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作为水利行业最高荣誉,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振奋。荣誉背后,凝结的是安康水利人为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倾注的心血和始终为305万安康儿女真诚服务的初心。

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郭青在全市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电视讲话中讲道:“这四年,我们收到一波又一波消息,汉滨区关庙镇包湾村570户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这些扑面而来的好消息,让我们感受到战胜贫困、拥抱小康的好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

水润金州,温暖民心。从翻山越岭“找水吃”到拧开龙头“接水吃”,从水患频发到因水致富,从水利扶贫到“三长治河”,一路艰辛、一路掌声,安康水利人用担当、创新、奋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水利赞歌!

提高站位——自觉担当,让广大群众因水而富

四年前,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村民尹维山为摆脱贫困,利用自家房屋好不容易开起了农家乐,却很少有人来消费,原因是客人来了洗手都困难,更别说喝好水。这样的状况让他一度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

就在他犹豫是否歇业时,好消息来了,水利部门投资860多万元水利扶贫资金,实施了金沙河村联村供水等工程,使900多人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尹维山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农家乐一年至少可以收入四五万元,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

其实,尹维山曾经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我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2条,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全省河网密度最大、汉江流经最长的地区。然而因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面临守着“大水缸”却没水吃的尴尬;更有部分群众临水而居,常年饱受水患之苦。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全省各地市中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市,我市要在2020年完成26.3万户79.9万人的脱贫任务,水利扶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把饮水工程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既要解决边远乡村群众饮水难,也要解决‘灯下黑’近在城边没水吃等问题。”这是市水利局党组班子的一致认识。

为此,从2016年开始,市水利局主动担当,采取领导包片、同步推进的办法,将水利投资项目向贫困镇、村倾斜,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一时间,安康广袤农村纷纷出现了繁忙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场景。

据统计,近年来,市水利扶贫投资达70亿元,相当于“十二五”的近3倍,其中,建成供水工程1983处,受益人口147.6万人。全市首个脱贫摘帽县镇坪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安康市水利扶贫工作2017、2018年度连续在全省综合评定中排名第一;市水利局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饮水工程,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我市围绕解决农村饮水工程“没人管、没法管、没钱管”这一“老大难”问题,从落实好“三个一”破题,即建立一支供水管理的专管机构,由政府出台一套管理办法,建立一个能长期运行的维护基金制度。

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全市逐步探索出了供水建后管理的汉滨全额拨款、旬阳差额补贴、紫阳自收自支、汉阴民营资本租赁经营的“四种模式”。对于千人以下的安全饮水工程,推行“供水协会+X”模式,使村两委班子监管下的供水协会成为供水工程的经营和管护主体。

如今,一座座标准化水厂矗立在山头林间,一条条水管延伸至千家万户,广大老百姓不仅喝上了安全水,也因此和尹维山一样走上了致富路。

完善机制——河湖长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年7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收到一封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感谢信。信中写到:“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喝在嘴里、甜在心上,真切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水源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此,对贵市一直以来给予我市各项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