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白天握着锄把子
晚上拿起笔杆子

■ 张先军

每至周五,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搜索《文化周末》数字报。从文化信息到诗歌版块,都没逃过我的眼睛,都在我的脑海里留存。到了下午,去政府找到报纸,该收藏的收藏,没读完的,拿回家慢慢欣赏,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

安康日报从几十年前的《山花烂漫》副刊版块到今天的《文化周末》专刊,或方块诗歌或小说连载或美文呈现,如一泓溪水,时而涓涓细流,时而叮咚有声,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流淌。把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和文中作者的情感流露融合在一起,使我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生活得十分满足和充实。

在农村,对于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安康日报》不是随时可以读到的。而我却与贵报有缘。早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的生产队长非常重视文化。每次报纸送到他家,他都带到田间地头,分给大家阅读。还让我朗读给大家听,让普通农民也知道些国家大事,了解些地方政策,有时我也从副刊中选择些小故事之类,调动乡亲们的积极性,充实大家的精神生活。近二十年来,我居住在街道,和镇政府不远,和邮局的工作人员熟悉,想读报纸更是十分方便。

我从一个阅读、欣赏的普通读者,到今天所谓的“作家”,与《安康日报》和《文化周末》有直接关系。2017年,我在一个文学微信群里,晒了一篇题为《孝》的小小说,被安康日报编辑发现,经几处删改,发在《瀛湖》上。我十分激动也十分感谢,后来该作被《微型小说选刊》刊用,并荣登《2017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一书。

我的名字首次在《文化周末》出现,引起了很多读者和作者的注意。后来又陆续刊发了我的好几首小诗,我成了《文化周末》的业余作者之一。去年夏天,我把评论《小小说不小》发在文友群里。几天后,《文化周末》刊发了该作。我欣喜若狂,我万万没想到编辑会选用我的评论,我连编辑是谁都不知道。

《文化周末》去年组织了“旬阳乡土文学”专版,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旬阳基层作者的乡土文学作品。我的小小说《名誉》被选其中。后来,《文化周末》编辑从别人那里知道我是一位农民时,还谈起过我,但我却连他们的电话都不知道。

我要感谢《文化周末》,是她鼓励了我,使我这个粗糙的握惯锄把子的手同样也能拿着笔杆子,白天在庄稼地里,晚上在小方格上耕耘。虽然辛苦,却很充实。

目前,我已在省市县等报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件,近30万字,并多次获奖,所有这些都是《安康日报》《文化周末》影响、鼓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