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特刊

绿叶银丝织富路 竭心尽智兴产业


通讯员 戴福琴

在汉阴县涧池镇五坪村有这样一位老支书,他是村里的“老把式”,年近古稀依然奋斗在为集体兴产业,为群众谋致富的道路上;他是“发明家”,通过自己长期在蚕桑产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独创普及并推广到县内外的“五坪模式”商品化小蚕共育,发明可自动上蔟的“移动式省力化蚕台”。他是群众眼中的“土专家”,养蚕季节足迹遍及县内外,微信连着千万家的县高素质农民蚕桑技术服务队的指导老师。他就是汉阴县蚕桑产业的领军人物、县劳动模范、“市十大养蚕状元”、“安康市好支书”、省九次党代会代表、省“党员致富带头人”、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五坪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五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郭昌和。

1980年3月,从城镇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郭昌和被推选为五坪大队副主任,主管多种经营。从那时起,他与蚕桑结下不解之缘。他从育苗、栽桑建园、桑园管理开始,接触认识蚕桑这一种养高度融合的产业。

结婚后,他发现这个产业适应性强、周期短、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个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兴桑养蚕技术学到手。于是,他参加蚕桑技术培训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人蚕桑专业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家里承包的耕地全部栽成利于机耕和套种的宽窄行规范化桑园。由原来的年养春秋两批次试养全年5批次的多批次养蚕,获得成功并向全县推广。他在调研的基础上,独创商品化小蚕共育,深受广大蚕农喜爱而沿用至今;他在生产实践中对养蚕前消毒、蚕种补催青、收蚁,小蚕饲养中的眠起处理,大蚕期的环境改良、消毒防病、自动上蔟和蔟期保护等养殖技艺上有较高的造诣而成为内行。通过在村上主抓蚕桑及养蚕40余年学习和实践积累的兴桑养蚕经验而成为闻名于县内外的“土专家”。

2007年至2015期间,他在自家蚕室内用竹木独创搭建了90平方米的固定蚕台获得成功并得以推广,得到了国家蚕桑技术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鲁成的高度肯定,被誉为“郭氏养蚕法”,2016年到2019年,他研发的“移动式省力化蚕台”,既节省了5龄蚕除沙的劳力又能配套自动上蔟,还能节省蚕室空间降低养蚕成本,获得国家专利。他所在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小蚕商品化共育达60%以上。轻简省力养蚕覆盖率在95%以上,2022年发种1012张,产茧45.3吨,产值223万余元。合作社盈利近10万元,向社员返利分红约7万元。被省科协授予“科技小院”、市农业农村局评为“优秀经营主体”、县政府认定为“县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本人也被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安康市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如今郭昌和已近古稀,他依然在蚕桑产业中耕耘、探索,把自己所学所悟毫无保留传授给县内外养蚕人。

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作为高素质农民,他被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选调,参加由汉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组织的蚕桑产业技术服务队,负责为全县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帮扶指导服务。半年来,他带领技术服务队进村组、到农户、田间地头,仅春蚕一季应邀为6个镇、14个行政村的蚕农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共召开桑园管理、养蚕技术培训会13场782余人次,指导帮扶680余户,其中指导帮扶养蚕大户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