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周末

赵章新的“魔”性山林

陈延安

小赵叫赵章新,1994年出生,今年才28岁。但是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样子、皮肤、神态,包括它身上散发出的汗水味儿,都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位地地地道道颇有“年份”的农民。

我想,因为他,岚皋县堰门镇进步村这个地方是有福的。

见到他时,是4月14日,是个阴天,这还只是在山脚下的天气,在他种魔芋的地方,海拔1200米的山上,就像要下雨了,凉风嗖嗖,难怪小赵在山下就好心而表示歉意地说:“今天让你们吃苦了,山上路不好,今天可能还有些冷!”

他穿着一身蓝衣灰裤,旧得不能再旧的样子,能看出来,满身都有泥土浸染的痕迹,有灰,头发有些长,从山里面要走出去到集镇理发,得有十好几公里,不过头发长得都浓密,厚实,颜色油黑,说明体力和青年气儿还是很旺。

皮肤有些铜黄,那是日晒雨淋的结果;也不乏红晕,说明被晒的程度不小,时间不短;浓眉大眼,笔直的鼻梁,大耳大脚大手,身上散发出一股酸汗味儿,活脱脱一位农民。

山里农民式腼腆,在他那儿表现得很明显,不苟言语,但也爱笑,说话一如这山里的草木,简单,结实,没有修饰。

他是有车的,一辆价值十几万元却能跑山路的皮卡。拉种子,也捎带劳力,上下进出方便。他从车厢里提起一筐魔芋种就扛在肩上,稚气未脱的脸和微笑宁静的样子的确帅气。青年农民的飒爽英姿,应该就是这样劳动着与土接壤着。

与其说田间,不如说坡地,只是地势缓一些,但这样的地在山下很难找,一是这是巴山地区的普遍现象,山下陡峭,泥土硬,真到了山上地势又缓了,泥土软,尤其是那黑色的、树叶树枝腐烂后形成的土,脚一踩一个窝,特别适合种植。

赵章新前往的,是一处林下,林下最肯长魔芋,尤其是槐树林,这是大家的共识,岚皋的经验,还在全国推广。实际上,赵章新才回家种魔芋两年,家就在距离这片魔芋地不远的山上。从小家里都种魔芋,但面积不大,用于自己吃。

高中毕业的他,出了学堂门,就到了西安,给别人安装电梯。2020年,第八年,他回来了。“我带过去的魔芋豆腐,大家都爱吃。我打听到,生产效益也好。”这八年,他攒下了几十万元钱。“可以用了,可以买房,但我还是想种魔芋!”对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厚厚的百元大钞,他没有太多摇摆。

“魔芋的战场在林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的核心在种子!”赵章新经过一番很清楚,岚皋魔芋的市场走向越来越远,魔芋面积越来越大,但是种子这块却非常薄弱。本地老品种岚皋花魔芋,膨胀系数和抗病性都大打折扣。每年60%的种子,要靠从外省调,长途运输,成本高,损伤大,加上没经过本地驯化、培育、择良过程,容易水土不服。

“要端好种子的碗,才有魔芋这道粮!”今年3月,作为县政协委员的他,在小组讨论县政府报告时这样说。

2020年整地,2021年下种。经过两年日晒雨淋,小赵对比试验的三个品种:本地花魔芋和引进外省的清江花魔芋、致优1号有了结果。清江花魔芋最适合本地生长,膨大系数高、抗病性、繁殖能力强。“清江花魔芋牛蒡根能达到6-7个。”小赵说,他去年比对种植魔芋面积达200亩。今年,小赵把这一面积扩大到500亩。“以后这个面积就稳定下来了,先成为周边魔芋种的集散地再说!”小赵介绍道。

年轻人种地,已实属罕见。不是大老板的年轻人直接回来种地,更是可贵。那些扛在肩上、握在手中的是种子,更是一份希望,一份担当。我怎能不对其肃然起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