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

巨 变

——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 曾德强

汪明德:凭养殖挺起不屈的脊梁

两次意外事故,使汪明德大腿粉碎性骨折并落下终身残疾。但身体伤残没有击垮这个汉子,反而使他精神的“骨骼”更加强健,凭着坚韧的拼劲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脱贫。

年近半百的汪明德是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人,身材高挑,性情温和。7年前,他在上山放羊时脚底踩空摔下山崖,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休养,汪明德逐渐恢复。两年后,汪明德的哥哥离世,他在抬运灵柩时原来骨折处再次开裂,旧伤加新痛使他再也没能痊愈,落下终身残疾。“顶梁柱”残了腿还能撑起一片天吗?家里还有 3 个在校学生呢!

考虑到汪明德家的实际困难,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将他家评为低保贫困户。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可王明德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把我评为低保户,一方面很感激大家的关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很丢人。都是个人,我咋就把日子过到这个份儿上了呢?”

汪明德和妻子商量,决定养羊。2018年,他们修建了两间羊圈,买回来30 只羊滚动发展。放羊虽然对体力要求不高,但也不是省心的事。遇到雨雪天气,腿脚不便的汪明德只能蹲下身子,抓着路旁的树枝慢慢往下挪。妻子每当看到他湿透的衣服和满身的泥土,就不禁偷偷地抹泪,而他总是故作轻松地和妻子开起玩笑。

“一窍不得,少挣八百。”科学饲养是很重要的。汪明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很爱学习,遇到上级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他都积极参加。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使他家养的羊毛色油润,极少生病。因此养羊的信心更足,到2020年底已发展到 112只,羊圈又增修了一间。另外,他还养鸡,养猪。

随着畜禽肉类市场价格不断攀升, 再加上互助资金、扶贫贴息贷款、产业奖补等脱贫攻坚优惠政策扶持,一年收入至少六七万元。同时,他还带动竹山村20多户群众养羊500 余只,年出栏200 来只,增收 20来万元。

“王明德既是自强标兵,也是道德模范。”说起王明德,村支书侯再德赞赏有加。

汪明德的妻子雷远慈娘家是本村人。妻子姊妹6 个,哥哥1997 年在河南煤窑打工时不幸遇难去世,年迈的岳父亲经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精神失常,2015 年去世。4年前,妻子的嫂子也去世了。现在,其他姐妹 4 人虽然都很孝顺,但因为嫁得太远,无法照看年老体弱的岳母。汪明德想把岳母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但岳母执意留在老家,他就只好三天两头到岳母家帮她洗衣做饭,为她送吃的、送穿的、送药品。他说:“当初岳母把女儿嫁给我时,家里很穷。现在条件好了,应该更好地孝敬岳母。”

在当地,汪明德既是脱贫致富的能手,也是孝老敬亲的楷模。2019 年3月,他被评为安康市“自强标兵”。

王代新:病体子扛重担

采访紫阳县双桥镇莲花村三组王代新,她第一句话就是:“我经历的磨难太多了,说不好,莫见怪。”

一番交谈,知道了她家遭遇的种种不幸,也知道了她的坚强和担当,是个令人同情而又敬佩的女汉子。

年近六旬的王代新,两年前发现自己患上了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即使这样疾病缠身,也比她丈夫杨朝贵强得多。

2006年的一天,丈夫肚子胀得不行,送到医院一检查,是因为患了肝腹水、肝硬化。从此,一年四季吃药不断。没钱治病了,王代新就带着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可能是长期服药伤了胃,十年后,又发现胃出血,她就经常带着丈夫在县、市医院治病。一次,丈夫从市医院住院回家后,皮肤严重瘙痒,为了不给妻子带来更多麻烦,悄悄地用敌百虫涂抹治疗,结果造成中毒,全身麻木,险些丧命,若不是她紧急送往县医院抢救,就没命了。

屋漏偏遭连阴雨,麻绳子偏从细处断。2007年腊月二十九,小儿子被电击身亡!小儿子那时在湖南一个砖厂打工,才21岁就被意外事故夺去了生命。而这条年轻鲜活的生命仅换得厂方3万元赔偿,把不满一岁的女儿扔给了爷爷婆婆。真是雪上加霜啊!

接二连三的打击和不幸,没有使王代新沉沦,反而使她认识到,自己要坚强,要担起照顾丈夫、养育孙女的责任。她那并不高大并且有病的身躯似乎有无穷的能量,扛起了“一座大山”。

他们家住的地方森林植被很好,人口稀少,野猪却多。每年苞谷、洋芋成熟时,野猪就成群结队地出了山。王代新守在地头的窝棚,通宵不能合眼,听见地里有响动,就点燃一支可以炸响的烟花,吓走它们。

2019年亡人节那天,下起瓢泼大雨,地里还剩最后一片包谷没收。天还没有黑尽,一群野猪就呼呼啦啦闯进苞谷地。王代新又是炸烟花又是敲铁盆,才把野猪群赶走。她既不敢在窝棚里守着,也不甘心继续让野猪糟蹋苞谷,就跑回家穿上水靴、戴上头灯、背上背篓,当晚把这些苞谷收回去。漆黑的夜里,大雨滂沱,顺着裤腿灌进水靴,只几分钟就灌满了。她倒掉积水,借着微弱的灯光,一溜一滑地在包谷地摸索,硬是把六七背篓苞谷抢回了家。这一年,她家脱贫了。

“男人得了重病,我比他身体要好些,就得发狠撑起这个家,不能指望子女,也不能依赖政府!”王代新说。她以一个带病之躯的责任、担当和坚强,为“巾帼不让须眉”作了有力的注释,为自立自强、奋发脱贫增添了一个鲜活的实例。

驻村扶贫干部姜程说:“那两口子从来没有给村上、镇上反映过困难,但情况我们都清楚。”镇卫生院专门申请了肝硬化病人护肝药品采购权限,签约医生每月送医送药上门,足额保障合疗政策,镇民政办还向杨朝贵发放医疗救助金3000 元。让姜程感到矛盾的是:工作队一方面大力宣扬他们抗争疾病、战胜贫困的精神,一方面劝说他们“悠着点”:“地少种点,牲口少养点,自己的身体要顾惜呢!”

2020年5月,吃了十几年药的丈夫终于因病去世。王代新的小儿子留下的女儿已经被王代新抚养到14岁,是个初中生了;大儿子离婚后的女儿也被她带到13岁了。

王代新不愧是:贤妻良母好婆婆、脱贫路上真英雄!

陈辉耀:在键盘上获得新生

曾经萌生轻生念头的残疾人,在键盘上获得新生,成为安康市“自强标兵”。他就是紫阳县向阳镇钟林村一组陈辉耀。

一见陈辉耀,就发现他右手的食指缺失了半截;左手低垂着抬不起来,则是身体右半部分瘫痪所致。

2010年的一天,陈辉耀在福州一家工厂务工时遭遇意外。他刚高兴地往银行去,想把刚刚领到的工资寄给家里,心里盘算着,先把买化肥、籽种的钱寄回家,再添200块给妹妹买一套换季衣服。哪知,刚走到工厂门口就遭到抢劫,穷凶恶极的劫匪重击他的头部,砍伤了他的双手。重度昏迷的陈辉耀被工友送进医院抢救。脑组织严重受伤,导致身体左半部分瘫痪。家人闻讯,攥着卖猪卖羊的钱赶了过来。劫匪虽然被警方抓捕,却没有赔付能力。家里花去十几万元治疗费,领回一个残疾人。

本想赚钱养家,反而落得半身残疾、一身债务,陈辉耀一度失生活的勇气,甚至萌生轻生念头。

人生在世,有两种苦:生活的苦,成长的苦。生活的苦,是世俗琐事,是奔波操劳,是冷嘲热讽,是被收割;成长的苦,是主动改变,是寒窗苦读,是埋头奋斗,是孤独。二者总得选择一样。如果你接纳成长的苦,就可以避免生活的苦。否则,你就在生活的苦里不断轮回。陈辉耀选择成长的苦,继续求索和奋斗。

向阳镇派驻的包村干部孙东经常来家里跟他聊天。有一次,孙东说起他一个朋友在网上卖茶叶,销量很好,问陈辉耀有没有兴趣。陈辉耀想了想,觉得投资不大、不用出门,比较适合他,就注册了“陕西紫阳小陈土特产”淘宝店铺,试着做电商。

很快,陈辉耀做成了第一单生意,虽然只赚了十块钱,还是非常开心。他隐隐预感到,这可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好门路。

“县职教中心开办了电子商务培训班,我替你报名了。”陈辉耀接到孙东的电话不久,就收到了入学通知。十天的培训让他大开眼界。培训结束后,他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学好,硬是又蹭了一期课程。

从培训班回来,母亲杨传凤发现儿子像变了一个人。陈辉耀张罗着买电脑、办营业执照,闲下来就给家人讲产品,讲营销。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电商”,但是看到儿子精神焕发的样子,母亲非常开心。

陈辉耀的店铺主营当地农产品。一次他向母亲说,做一百斤豆腐乳。杨传凤心里想,这么多霉豆腐得卖多久啊,如果卖不出去,全家不得吃十年?刚进“头九”,母亲还是做了30斤豆腐乳,没想到做成装瓶后,一天工夫就卖完了。没等儿子安排,母亲当即到集市上买回了60斤原材料,制作第二批豆腐乳。

小农家连通了大世界。山货发出,钞票进账。沉闷的家庭升腾起希望之火。

家里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被那根看不见的线牵着走向市场:计划卖皮豇豆,一次买了1斤豇豆种子,种了一亩多地;计划卖腊肉,一次买回了8头仔猪。家里荒废的一亩多水田也插了秧苗。

他的淘宝店犹如一张贪吃的嘴,“吃了碗里,盯着锅里”——自家的东西卖完了,又打起了乡亲山货的主意。一组村民贺习芝腊肉卖不完,陈辉耀见品质不错,主动帮她销售,不几天就给贺习芝送去了700元现金。当地出产的蜂蜜、土豆片、干竹笋等 ,都是客户青睐的绿色食品。陈辉耀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自己行动不便,也不能扛重物,验货、收货都由母亲和妹妹帮忙。一年多下来,销售各类土特产5000多斤,带动8户贫困户增收,年盈利3万多元。苦心人天不负。北京的一位客户觉得陈辉耀的蜂蜜质量最好,得知他是身残志坚的人,既高兴又感动,每斤多付20元。

谈起三年多来的巨大变化,陈辉耀说:“多亏了包联干部!”他掰着指头数说:“孙东是引路人,自始至终帮着我;镇脱贫办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勇帮我办理创业贷款,设计包装,推广产品;后来工作队长换成镇人大主席王军,王主席动员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帮我培植货源、销售产品……”镇党委书记詹世勇说:“陈辉耀自身很努力,有信心、有干劲,这样我们就觉得更应该帮扶,也有成就感。”

如今为了能保证土猪腊肉的口味,包村干部和向阳信用社的包村信贷员根据陈辉耀发展意愿,给他家申请了5万元贷款,用于建造养猪场。2021年有了新气象,产品推广销售已转为以抖音、微信形式为主;养猪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造中。

这个身残志不残的小伙子,通过自己以及家人的努力,从因残致贫慢慢地蜕变为现在的脱贫榜样了。

潘声银:磨豆腐磨出甜日子

忽然间,5个孩子需要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女人来抚养,你估计她会怎么办?

听说过发生在农村的不少这样的事情:丈夫出事了或因故变穷了,妻子便一走了之或与丈夫离婚,不管孩子是否有人抚养和监护。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就是这样形成的。

紫阳县汉王镇汉城村十一组贫困户潘声银,有别于农村众多女人。十几年前,丈夫猝然离世,将5 个孩子留给了她。家里顿时“一糠散”,陷入黑暗之中。但她不离不弃,独自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

话好说,事难办。没有多少家底,没有固定收入,孩子们吃饭、穿衣、上学等等开支从哪里来呀?潘声银一时间愁肠百结,尤其是想起丈夫的种种好时,总是以泪洗面。

潘声银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跟她是同学,头脑灵活,勤劳顾家。婚后的潘声银负责照料孩子,操持家务,过着相夫教子的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2009 年的一天,厄运突然降临,丈夫因车祸身亡。“顶梁柱”轰然倒塌,沉重的担子全部压在潘声银柔弱的肩上。

多年来一直在厨房与菜园之间打转转的潘声银,要抚养5 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偿还建房时欠下的 3 万多元外债。钱从哪里来?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挣钱的门路。

潘声银决定磨豆腐。磨豆腐投入小,周期短;磨豆腐是“家务活儿”,能照顾孩子;家离集镇不到一公里,卖豆腐有市场。经过一番琢磨,她觉得这个挣钱门路适合自己。

俗话说,“世上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潘声银说:“只要能养活一家人,我不怕苦!”她请了村里最好的木匠,打制了一套用具。镇上没有过滤豆渣的纱布,她又托到县城去的熟人捎带,并且“一定要挑最好的买”。

硬件准备就绪,还有最核心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黄豆泡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点进石膏?......潘声银此前不曾制作过豆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问做豆腐的老师傅,别人也不一定把“真经”传给她。

实践出真知。潘声银在实践中摸索,磨出来的豆腐自己先尝,再送给邻居品尝提意见,慢慢体会、改进和总结。也有热心人给她支招:要想省时、省力、产量高,就用一次性豆腐制作机械;要想多卖点钱,一作豆腐可以揭三张豆油皮。潘声银选了最“笨”的一种方式,采用传统制作方法,只揭一张豆腐皮。只是短期内自己吃亏——磨一作豆腐要耗费6 小时,少两张豆腐皮要少卖8 元钱。但是这样质量更好,更有市场竞争力。

直到自己满意了,潘声银才把豆腐挑进集市。天刚亮,她就挑着豆腐出门了,赶早去占下常卖豆腐的摊点。如果被别人占了,她就得重新寻地方。100 斤豆腐压在体重只有90 多斤的潘声银肩上,扁担上下闪悠,肩膀压得生疼,但她顾不得肩上的疼痛,双手抓住前后的挑子,还得注意脚下不能打滑,注意力高度集中。她心里明白,肩上挑的不仅是豆腐,还是一家人的生计、娃儿的前途。

在集市上,潘声银是个卖豆腐的生面孔,而不少菜市场的常客都习惯买熟面孔的,开初生意较为冷清。但是,如果顾客买过一次,就觉得她家的豆腐口感细嫩、豆香浓郁,下次就奔她的豆腐摊而来了。“铁粉”越来越多,很短的时间,“潘氏豆腐”就在汉王镇赢得了口碑和顾客。

汉城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文先打小就和潘声银熟识,得知她在卖豆腐,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和镇村干部,说:“潘声银可是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好女人啊,只要买豆腐,就买潘声银家的。这也是扶贫嘛。”还真是这么个理儿,既买了好豆腐,又参与了扶贫,何乐而不为?本村人买豆腐基本都是选“潘氏”“潘字号”。

装豆腐的挑子烂了一茬又一茬,自然就换了一茬又一茬。潘声银闲下来时一计算,这11年中日复一日挑到集镇上卖的豆腐,已经十几万斤了!

有奋斗,幸福就有希望。潘声银依靠勤劳和诚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外债还清了,全家实现脱贫,3 个孩子已成家立业,最小的女儿也读高中了。她还被评为安康市“自强标兵”。

(连载三十三)